“一场人工增雨挽回了500万元!”谈起河北省黄骅市农业防灾与新技术推广协会,吕桥镇孙正庄村村民王秀德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
原来,孙正庄村有8000多亩农田,但“老天不给脸”,今年夏旱,地里的玉米眼看要减产大半。没想,8月份,一场人工增雨及时降临。算一算账,王秀德大吃一惊:“以雨后亩增产玉米500多斤600元计算,一场雨下了500万元。”
让王秀德感激的不只是这场“救命雨”。身为村里的种粮大户,王秀德承包土地3000多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得益于协会新技术“玉米一穴双种”的推广,他的玉米亩产达1400至1600斤。难怪王秀德见了记者一脸的乐呵呵!
黄骅市农业防灾与新技术推广协会成立于2013年6月,由当地气象部门牵头,成员包括气象、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的技术骨干、专家以及部分种养大户共130多人。“2014年,沧州选取该协会为黄骅市政府购买气象为农服务的承载主体,开展直通式气象为农服务,并以此来探索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政府购买或利用市场机制拓展气象为农服务新模式。”黄骅市农业防灾与新技术推广协会会长孙爱良介绍。
受惠于协会的不仅是王秀德。黄骅市羊三木乡辛庄村冬枣种植大户韩秀华同样深有感触。去年,黄骅市冬枣主产区农业气象灾害比较严重,冬枣坐果率较历年减少50%以上,韩秀华的50多亩冬枣也没有幸免。“今年偏旱有利于冬枣生长,加之协会服务精细到位,预计冬枣亩产有望提升至六七千斤,纯收入七八千元。”韩秀华的信心从何而来?“过去种田‘看天吃饭’,有时刚喷了农药,一场大雨‘赶了来’,几千元药钱只能打水漂。现在接到协会发来的精确到乡镇的气象信息,如果预报有大雨,就赶紧找人摘枣。”
韩秀华、王秀德是“气象为农服务”开展后受惠群体的一个缩影。在唐山市丰南区,类似的故事也有很多。记者跟随丰南区气象局局长王爱君来到惠丰高效生态农业园区。只见园区办公室内悬挂着棚室青椒、西红柿各生育期病虫害防治和农业气象条件等科普知识宣传栏,室外田棚边一个小气候观测站时刻采集着最新的空气温湿度、地温地湿、二氧化碳、辐射等数据。
“观测到的各要素值在电子显示屏上实时显示,一目了然,种植技术人员据此及时指导农业生产,既能获得科学准确的数据又减少了劳动量。”王爱君介绍。
舒仲光是天缘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也是该园区的重点“股东”。他的棚里既种着番茄、辣椒,也有甜瓜、油桃等水果。说到越来越精细化的气象服务,他的话匣子顿时打开:“大棚种植‘含金量’很高,精准的气象服务十分必要。就拿雾霾天说,好像感觉主要影响的是城里人的生活质量,其实雾霾天光照不足还会影响到蔬菜育苗,有了小气候观测站,看看显示屏上的数据,便知要不要开启补光灯以促进小苗生长。”
按照舒仲光的计算,小气候观测站“进驻”后,棚里的蔬菜一茬至少增效20%,以番茄为例,一个大棚一茬现在可产6000公斤,纯收入1万元,一年两茬番茄,一个大棚纯收入可达2万元。
令人高兴的是,如今直通式气象服务已成为各地气象局的一项重要工作,且更加“本土化”。“针对丰南区的气候特点及农业结构,我们整理形成了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棉花、小站稻、西红柿、黄瓜、桃、对虾等农业气象服务指标集,同时不断完善农业气象服务方案以及农业气象服务标准和规范并装订成册。”王爱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