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公 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2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岛啤酒老厂区以“三个升级”打造独特竞争优势——
百年老厂如何历久弥新
本报记者 刘 成

青岛市登州路56号,熟悉青岛啤酒的人,对这个地址耳熟能详。坐落在这里的青岛啤酒厂,已有111年历史,青啤品牌正是从这里起步走向世界。百年老厂,历久弥新。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他们克服设备老化、场地局促、效率低下等众多难题,依靠技术改造升级、人员素养升级、产品结构升级,成功将其打造成青啤家族中“产品品质最优,获利能力最强”的一流工厂。

“青岛啤酒厂曾有近20多年没有大的技改投入,呈现出设备老化、安全风险大、生产效率低等问题。另外,受地理位置制约,想通过外延式的扩建增产的发展思路基本上很难实现。面对这样的问题,工厂可以说是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青岛啤酒厂厂长薛超山说起前几年的困境,至今记忆犹新。

青岛啤酒厂下决心进行彻底的技术改造,先在设备上消弭与现代啤酒工厂的差距。“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年产能5万千升,发展到现在年产36万千升,是通过6次扩产实现的。”薛超山介绍说。

通过技改,青岛啤酒厂不单让发酵系统、包装系统、空压、制冷等生产线设施焕然一新,且配置更科学。在最近一次的改造升级中,他们特别把环保放在突出位置,以前技改首先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但是现在从节能降耗、减少污染、保证安全方面考虑得多。青啤的理念是要“管理两家工厂”,一家啤酒制造工厂,一家清水制造工厂。所以,安全环保也成为青啤老厂技改的重中之重。

但技改并非万能。老厂区由于局促在老市区,生产线难以展开,在规模和效率上始终难与场地宽阔的新厂媲美。青啤老厂由此确立了向“高、精、特、新”转型的方向,也意味着要建立“小瓶化、多频次、多品种”的生产模式。这个模式,不单要求生产线经常更换不同的啤酒品种、品类,对质量标准和口味标准,要求更高。这其中的难度,一方面会带来一系列繁琐的工作流程:换一种品种,设备要重新调试,酒液、瓶型、商标等各种材料都需更换,大大增加了工作量和管理难度;另一方面,不同品种对风味的要求不同,对酿造工艺要求更加精细和严格。

这种转型,对一家百年老厂来说,并非易事。“原有模式的依赖、工作习惯固化等,都是制约因素,”薛超山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员工们习惯了大规模生产的简单,对新模式的繁琐复杂有着天然的抵触。”

于是,下大气力升级人的观念,培育新的职业素养,便成为青岛啤酒厂转型升级的当务之急。从2010年开始,青岛啤酒厂致力于以产品质量为导向的执行力文化的构建,带领员工走市场、做培训、定标准,改善工作环境,提升工作方式,让员工逐渐认识到,顺应市场、调整产品结构,是青岛啤酒厂转型的最好选择。同时,通过树标杆、培育关键岗位人才等多种措施,培养员工逐渐建立起与“小瓶化、多频次、多品种”生产模式相适配的专业素养。

“我们以前就干3个品种,现在要干152个品种,这中间频繁的工艺、设备转换非常复杂。”1988年就进入青岛啤酒厂的小涛,对转型过程的阵痛很有感触。但老厂人做到了。不仅如此,他们还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新模式的生产方式,即以生产调度的统筹优化、设备调试的系统标准、物料摆放的井然有序为核心,在保证每个批次的产品高品质的同时,生产过程安全高效。这套全新的生产模式,使青岛啤酒厂的产品结构也实现了全面升级。目前,青啤的奥古特系列、鸿运当头、炫舞激情等高端产品,都是这家工厂生产的,其高端产品比重已经达到80%以上,由此奠定了青岛啤酒老厂独特的竞争优势:罐罐经典、瓶瓶精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