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周 末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4年11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仗针江湖
吴陆牧

我们的力量很小,可愿望却很大。我们想以针会友,仗针江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了解针灸,也让中医针灸为更多的人解除病痛。

“别担心,放松、吸气、呼气……”重庆中医骨科医院康复科的诊疗室里,杨晓全一边微笑着与病人对话,一边轻轻地打开一个小盒子,取出了四枚银针。他凝神注视着病人的患处,选穴、着力、捻转、提插,手起针落,四枚银针瞬间刺进了病人的穴位。留针几分钟后,病人原本僵硬的右臂开始有了知觉,不禁连声道谢。

作为重庆中医骨科医院康复科主任,37岁的杨晓全手握银针13载,用仁心仁术筑就着自己悬壶济世的梦想。

让杨晓全坚定学医决心,是因为父亲的病逝。那一年,杨晓全15岁。记忆里,父亲总是躺在床上不停咳嗽,家里总是弥漫着浓浓的草药味。那晚,杨晓全跪在父亲灵柩前,一遍又一遍地对自己说:“今生要做一个救死扶伤的好医生。”

1996年,杨晓全考取了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为了能找准穴位,他躲在宿舍拿自己做实验,偷偷地在胳膊上扎了20多针,疼得直咧嘴,皮肤下泛起出血的红疹;为了提高臂力和指力,他每天做120个俯卧撑,然后用六根指头做指卧撑,单手抓起6公斤重的坛子;为了稳固下盘,保证推拿时有足够的力度,他每天晚上扎马步30分钟。

毕业那年,杨晓全以重庆市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重庆中医骨科医院。尽管工资微薄,杨晓全却格外地拼命。

杨晓全清晰地记得自己的第一例病人。“我喊他老肖,他是个农民,带来了几乎全部的收入,甚至安排了自己的后事。”看到老肖的那一刻,杨晓全突然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我感觉救他就好像在救我父亲。”为了救治这个病人,杨晓全用尽了所学。早上天刚亮,他早早地来到医院,守在病床前,拿着针小心地治疗,并不断安慰病人:“你不能放弃,我也不能,我有信心,请相信我。”每天下班,他都往书店跑,希望可以从书中寻找到灵感。慢慢地,半个月时间过去了,病人的身体开始好转。“看着他逐渐在康复,我才发现,他已经成为我的亲人了。”

这样的事例有很多。2012年3月的一天,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被亲属抱进了杨晓全的诊疗室。老人骨瘦如柴,膝盖却肿得像一个膨胀的气球,皮下的淤血布满了整个膝盖。亲属们告诉杨晓全,老人已经不能行走,每天吃不下睡不着,寻访过大大小小的医院,病情却没有好转。经过仔细观察和诊断,杨晓全将此病确认为“鹤膝风”。该病因患者膝关节肿大,而腿部肌肉萎缩,形如鹤膝而得名。“如果从西医的角度说,这个病症相当于骨膜炎,且伴随着积水、肿大和变形。一般的西医疗法就是用大量的抗生素进行消炎,甚至手术。”看着年迈的老人,杨晓全选择了针灸放血治疗法。六枚银针进入老人的膝盖四周,黑色的淤血便从肿胀的膝盖处蜿蜒流下。就这样,每天两次针灸放血,一周时间,老人开始双脚着地,慢慢地行走。“我用针灸改善了患者膝部的肌肉环境,从而达到治疗效果。”回忆起那次的救治,杨晓全感到很有成就感。

重庆的夏天酷热难耐,但无论气温多高,重庆中医骨科医院的康复科诊疗室内从不开空调。他说:“病人大多是中风偏瘫或患有颈腰椎、风湿类疾病,开空调会让他们的病情加重!”病人们注意到,炎炎夏日里,包括杨晓全在内的医生为患者精心做着治疗,顾不上擦去额头的汗水,针灸、拔火罐、按摩,一个治疗程序做下来,白大褂都能拧出汗水来。

在重庆中医骨科医院康复科的医师团队里,除了杨晓全,还有杨剑、张欢、贺广权、刘婷婷、罗春梅……杨晓全说,康复科能得到社会的认可,离不开这个团队的努力和付出。在这个集体里,每个人都积极发挥自己的特长,用微笑、智慧和汗水消除患者的病痛。

“我们的力量很小,可愿望却很大。我们想以针会友,仗针江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了解针灸,也让中医针灸为更多的人解除病痛。”杨晓全沉思半晌,轻轻地说:“当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就是杨晓全和他的团队,他们在筑就自己梦想的道路上奔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