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1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警惕全球性通缩风险
李正信
意大利经济持续疲软拖累了欧元区经济复苏。图为佛罗伦萨街景。 本报记者 李 满摄

当前,世界经济前景仍处于不确定中,各经济体复苏进程呈现出不均衡态势,全球货币政策逐渐分化,通缩阴影日渐浮现。要应对可能出现的全球性通缩,调整经济结构,扩大有效需求,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成为各经济体的重要选择

日前,意大利银行一位高管发出警告,欧元区已经处于通货紧缩边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也频繁在国际场合呼吁,主要经济体决策层要警惕通缩对世界经济的威胁。显然,这些经济界人士的“通缩说”并非耸人听闻。

实际上,日本“安倍经济学”在刺激通胀等方面的失败,使经济停滞、通货紧缩的顽疾又重新抬头。在通缩成为日本经济现实威胁的同时,10月份欧元区的通胀率仅达到0.4%,远低于欧洲央行承诺的水平。就连经济增长前景日渐改善的美国,核心通胀率也长期处于正常区间下方的1.5%。让国际经济界日感担忧的还有,新兴经济体也面临通缩的威胁。

从近百年世界经济发展史的角度看,以价格和收入两大因素下降为主要内容的通缩危机,对经济及民生的冲击甚至要超过通胀。客观而论,西方的经济决策层在政策层面还是非常重视防范通缩威胁的,如欧洲央行为消费品价格走强设置了目标区,日本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美国三轮非常规量化宽松措施等,这些措施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刺激通胀进入正常区间运行。但目前经济形势事与愿违,一些经济专家认为,深层次的原因不是政策层面的失误,而是经济结构方面的失衡。

不言而喻,美联储等决策部门采取种种政策措施,目的就是要在生产领域刺激企业扩大投资,增加雇员,提高劳动力开支,从而推动通胀率有序上升。然而,美联储及日欧央行释放数以万亿计美元的流动性,在扭曲的经济结构中,无法达到创造有效需求的目的。与此同时,流动性大量进入资本市场,推高了全球的资本价格。最为明显的例证是纽约股市,国际金融危机时一度暴跌一半至7000点上下的股指,在世界经济数年来苦苦挣扎的同时,却一路狂飙到今天17000点上下。这与疲软的就业率及经济增长前景形成巨大反差,不能不让人怀疑经济结构上出了问题。

从消费角度看,产能过剩与需求疲软间形成的产出缺口,背后更为关键的原因是贫富差距拉大。由于处于收入结构低端的人群越来越相对贫困,需求的有效增长难以实现,通缩威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趋势就会日益显现。发展中国家及新兴经济体面临的通缩威胁与西方有明显的区别,深层次固然有经济放缓导致出现需求疲软、产能过剩等问题,但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下跌,也是发展中国家通缩威胁加剧的重要因素。要控制通缩威胁,最关键的是要进行结构改革。

要有效应对全球性的通缩,调整经济结构、扩大有效需求无疑是各类经济体至关重要的途径,而寻求引领经济的新增长点则是走出通缩阴影的关键。遗憾的是,把应对通胀通缩作为己任的发达经济体的央行,在调整经济结构、缩小贫富差距,以及寻求新经济增长点方面都鞭长莫及。说到底,真正要痛下决心调整经济结构的,还是各国的最高经济决策当局。

实际上,在权威人士接二连三出来警告世人要提防通货紧缩威胁之际,美国却有人暗中“窃喜”,因这一威胁对日欧及部分发展中国家日趋严重,对美国则喜忧参半,即所谓的“良性”和恶性通缩之别。美国的汽油价格从今年4月份至今已下降了17%左右,这源于国际国内原油价格的下跌,无疑是“良性”通缩的一种。然而,这类浅层面的数字改善,无法逆转美国资本价格的“高通胀”,与消费品价格及收入低增长间的剪刀差。美国所面临的通缩威胁,从近中期看只是没有世界其他地区那么严重而已。

从调结构和缩小贫富差距的层面看,有一个各经济体内部的角度,还有一个国际角度。实际上,中国政府倡导建立起来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以及亚投行等金融机构,目标就是要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借以改善贫困国家和地区的生产和生活质量,通过外来资金,创造有效需求,帮助全球经济走出通缩阴影。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