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1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治沙专家郑柏峪——
将后半生交给草原

2014年8月初,一位癌症3期患者、67岁的退休老人又一次风尘仆仆踏上征途,奔赴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的查干诺尔。他就是被人们称为“治沙专家”、“草原卫士”的郑柏峪。

1998年底,为支持国务院机构改革,51岁的郑柏峪申请提前退休。在许多同事返聘到部属企业、行业协会时,作为原轻工业部政策法规司处长的他却婉拒了很多单位的邀请,毅然做了一名草原生态保护志愿者,将自己的后半生交给了草原。

尽管条件十分艰苦,也没有阻挡他治理草原生态的决心。郑柏峪虽然生活极其俭朴,但对草原生态治理事业十分慷慨。他从自己和家人的口袋里抠出了15万元,作为治沙治碱经费。

郑柏峪的环保之路,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中前进的。2000年,经多方奔走努力,郑柏峪争取到某国际企业生态保护项目的27万元资助。他带领当地牧民用两年时间建了4个苗圃,种植了10万株小叶杨。但由于水源匮乏、土壤严重盐碱化,小叶杨全部枯死了,用植树造林进行防风固沙的方法没有奏效。后来进行的抢救沙地柏试验最终也受挫。他还曾按照发展旅游的思路去开展草原生态保护,也没有成功。

接连的失败没有把郑柏峪的精神击垮,反而更坚定了他科学治理草原荒漠化的决心。2003年夏季,郑柏峪和一位科学家自费购买了碱蓬种子,开始在查干诺尔干湖盆试种。经过几年的辛勤付出和科学试验,他们终于摸索出了人工种植碱蓬治理盐碱干湖盆的技术。

截至2012年,郑柏峪带领草原牧民播种碱蓬超过75000亩,治理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据估测,这些碱蓬每年可阻拦风沙尘土平均厚达20厘米,约130万吨。淡化土壤改善了次生植物生长环境,动物也逐渐回归,没有生命的查干诺尔湖又恢复了生机。查干诺尔治理项目在国内乃至世界都是首创,郑柏峪探索出了一条治理盐碱干湖盆的有效途径。 (文/本报记者 郑 彬)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