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张晓松
以服务人民为职责,以记录人情冷暖为本色,他们与人民同呼吸,栉风沐雨;
以见证历史为己任,以追求正义公平为使命,他们与国家共命运,且歌且行。
新华社记者孙铁翔、光明日报记者郑晋鸣、东北新闻网记者李理是全国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十佳选手中的三位,他们通过讲述凡人小事、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反映了中国力量的铿锵和中国精神的伟大,展示了当代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记者突击 见证历史
多次赶赴抗震救灾现场,在钓鱼岛海域度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声明》后的第一个中秋、国庆和春节……他,就是新华社国内部记者孙铁翔。
记者,记录时代。2008年5月13日清晨,汶川大地震发生不到16小时,孙铁翔冒着余震徒步两个小时,成为第一个进入北川新县城的新华社记者。
孙铁翔的记者之路由此开启——
2012年9月、2012年10月、2013年2月……他主动请缨,多次随中国海监编队赴钓鱼岛海域巡航执法;
2013年4月,他星夜兼程,随国家紧急医疗救援队赶赴芦山地震灾区;
2014年5月,他克服困难,第一个赶到981南海钻井平台对峙现场……
“记者是个苦活儿,但苦中有乐!每当我用笔记录一段段人间真情,用报道见证历史的时候,我的心总是特别的温暖。这就是时代赋予记者这个职业的使命感和幸福感!”孙铁翔说。
记录时代 一路执着
30年来,他一直在基层。30多年激情燃烧的岁月,他记录下一位又一位好人的心路历程。这就是光明日报记者郑晋鸣。
他总是说:“记者不仅要始终在路上,关键要深入到实际中去。”
汶川大地震后第一天,郑晋鸣就将请战电话打给了总编辑。此后一年,这位年近五十、头发花白、身着迷彩服的“战士”6次出现在抗震救灾的“战场”,写下了60多篇通讯报道。
党的好干部孔繁森、英雄机长邱光华、一辈子教书育人的老教授景荣春、28年守岛夫妻王继才王仕花、大地活雷锋赵亚夫、用生命守望马克思主义阵地的青年教授王强……这些新时期的典型人物,通过郑晋鸣的深入采写,生动呈现在人们面前。
“对我个人而言,当一天记者,就要站好一班岗,痴心痴情地对待每一次采访,写好每一篇稿件。每写一位典型,都是对自己心灵的一次净化。”就这样,30年来,郑晋鸣始终怀揣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老百姓的爱,以一颗年轻的心、一颗痴迷的心奔波于途。
记录真情怀 做好微传播
他经常说,他是一个网站“小”记者,却对话着“大”人物。正是这位“小”记者创意制作了10集微电影——《我是郭明义》,这部影片在网上观看人次达到了2.2亿。他就是东北新闻网记者李理。
李理记得第一次到鞍钢采访郭明义时,每天老郭除了忙工作,还在替向他求助的人奔波着。李理忍不住劝他:“郭师傅,你都已经是模范啦,差不多就行了呗!”
郭明义的脸色马上变了,说:“我是一个党员,只要党的宗旨没变,我就要这样干!”
李理思考,与其整天为增加流量到处搜寻名人、富人、达人来吸引网民,如何才能把老郭的精神告诉给更多的人、真正传递正能量呢?“微博需要老郭,老郭也需要微博!”李理心中一动。
随后,李理手把手地教郭明义拍照片、发图片,一起商量怎么写好微博。老郭在微博上晒矿山、晒工友、晒诗歌……晒得最多的是社会上时时发生的好人好事。
“要使网络更加清朗,最重要的是积极传播网络正能量,让网络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战场。”李理说。
(新华社北京11月1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