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国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1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郭峰:从“伙头军”到“铁甲尖兵”
张坤平 吴鸿宾

入伍16年,北京军区某兵种训练基地四级军士郭峰“磨”出一身好功夫:熟练掌握3代坦克4种车型8个专业用修技能,探索出新型坦克10种组训方法,编写15个课目数十万字的教案,13次在上级组织的比武中夺冠,发表论文12篇,带出一大批新型装甲兵战斗骨干,成为全军闻名的懂使用、精维修、善组训、能革新的“铁甲尖兵”。

2002年,训练基地实行社会化保障,厨艺顶尖的“伙头军”郭峰“下岗”来到坦克一连当战士。“不蒸馒头咱要争口气!”训练场上,别人休息,他开着坦克练驾驶;坦克回场,他钻在驾驶舱里练动作。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两年间,郭峰记下的学习笔记,摞起来一尺多厚。他把无数枯燥的技术参数、单调的装备原理、繁多的故障现象一一写在本子上,记到脑海里。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这股钻劲,仅仅3年后,郭峰就被任命为坦克一连技术员。

不久,新型坦克开始陆续装备部队。看着驾驶舱里计算机、仪表、按钮星罗棋布,指示灯闪烁不停、数据变幻不断,郭峰出了一身冷汗:“过去的装甲知识和技能,归零了!”

新型坦克教学即将展开,郭峰请缨:为操作训练和装备维修编写教材。一个“大头兵”能啃下如此“硬骨头”?从基地司令员、训练大队长,到一个寝室的战友,都感到疑惑。郭峰说,“这叫‘逼入绝境学习法’,如果我能编出教材,说明我真把新型坦克搞通了”。

冬天的太行山深处,零下十几摄氏度。在阴冷的计算机房,冰冷的坦克驾驶舱,郭峰昼夜攻关不停。一天,他累得竟在坦克里睡着了,幸亏战友及时发现,才没被冻成“冰雕”。天道酬勤,新型坦克训练教材终于破茧成蝶,郭峰的知识和技能也实现了从机械化到信息化的跨越。接着,在训练基地探索“通信驾驶一体化合编合训”教学模式中,他又很快掌握了各种新型坦克电台的使用和维修方法,并带出一批骨干,推动了基地通信教学由静止训练向运动训练转型。

2011年初,士官郭峰挑起了代理副营长的担子,负责装备管理和教学训练保障。他不孚众望,潜心研究探索新装备学兵的教学训练特点规律,与教学人员一起在全军率先构建以信息化专业技能为主导的新型学兵培训目标、素质结构、训练与考核内容及标准体系,使学兵培养在全军首次实现由单一技术操作型,向能指挥、会组训、精专业、善带兵、通维修的复合型转变,不经作战部队适应性训练,就能直接遂行作战任务。

接送新装备是个苦差事,吃住都在坦克里,冬天像冰窖,夏天像烧烤,送车路途时间短则10天8天,长则一两个月。因为能与装备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密切接触,学到技艺,所以每次郭峰都争着去。工厂师傅都说,“这个兵太爱思考,太爱提问,水平确实高!”

一次,一台最新型坦克发动机出现故障,无人能修,只好请来生产厂家技术员。修理期间,郭峰寸步不离跟在技术员身旁,问这问那,直观了解到最新型坦克底盘构造和工作原理,总结归纳出抽尘泵、发动机修理等10多种应急修理办法。

厂家技术员夸奖说:“我去过不少部队,像郭峰这样敬业的老兵,还是头次见。”这些年,郭峰提出7个新装备定型部件改进建议,都被生产厂家采纳。

从“伙头军”到“铁甲尖兵”,郭峰获得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全军学习成才先进个人,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