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1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治理不能走捷径
林 子

在全国治理“餐桌污染”现场会召开期间,记者到厦门几家食品企业采访时发现,这些企业无一例外地把“打造全产业链”作为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的制胜法宝。

“打造全产业链”,意味着企业在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发力,不能偏倚。不少人担心,这样的模式有让主业变得模糊的风险,花了大投入,到头来却事倍功半。

其实不然。面对食品安全问题,产业链上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三聚氰胺事件正是当年乳制品企业对奶源基地建设不重视、对鲜奶收购疏忽大意酿下的恶果。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面临问题多发期、职能调整期、机构磨合期“三期交织”,整体形势不容乐观,防止问题反弹的压力仍然很大。同时,由产业素质不高、市场秩序不规范、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等因素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仍然存在;网络销售新业态等新情况,给食品安全带来新问题;某些地方机构改革不到位、技术支撑乏力、监管工作断档脱节等,也给食品安全留下了盲区死角。

在这样的形势和压力下,治理“餐桌污染”更不能走捷径,也根本无捷径可走。

对企业而言,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全力打造且不断完善全产业链条,提升食品加工生产的标准化水平,构建完善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政府部门则应把监管触角延伸到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确保全程无漏洞,实现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总之,只有抓好源头管理,做好生产流通过程管控,形成“政府严格监管企业,企业对产品质量负责”的氛围,才能让百姓餐桌真正远离污染,让百姓生活质量更有保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