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关 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1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国前行动力既要看传统行业更要看新兴行业——
“双发动机”如何齐发力
本报记者 林火灿

我国正处在结构调整期,面临全方位经济转型升级阶段。一方面,传统行业带动力强,依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动机”;另一方面,新业态、新产业将成为经济新的“发动机”。如何用“双发动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前行,引发广泛关注——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国内深层次矛盾叠加影响加深,经济运行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与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共同“把脉”当前经济形势时表示,中国经济要行稳致远,必须着眼提质增效,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打造升级版。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如何依靠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双发动机”实现稳健发展?有关专家接受了《经济日报》记者采访。

为新兴行业“培土施肥”

要使新兴行业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发动机”,关键在于为其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让各种业态之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融合发展

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并加速向中高端迈进,正成为新常态下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特征之一。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谢鸿光说,今年以来,在政府引导和市场倒逼的双重作用下,企业加快调整转型,加大创新步伐,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孕育并迅速发展。

数据显示,今年前3季度,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11.1%,分别比规模以上企业增速快了3.8个百分点和2.6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21.2%,电子及通信制造业同比增长14.2%,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同比增长11.1%,通用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10%,计算机、通信及其他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11.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并与传统的商业模式、生产模式、消费模式融合渗透,催生出云计算、物联网等一系列新业态,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此外,无论是传统的生产制造业,还是金融、医疗、教育等现代服务业,都加快与互联网融合,一些企业积极打造微信、APP等移动互联网的销售平台,多渠道争取市场。

有专家指出,要使新业态、新产业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发动机”,关键在于“培土施肥”,为其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赛迪顾问副总裁孙会峰表示,随着新业态的不断发展,产业门类之间、产业组织内部、产业上下游的边界趋于模糊,有利于各种业态之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融合发展;政府部门也应加快推出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马遥认为,政府应加快下放和取消更多行政审批权限,将资源配置的决定权交给市场,让企业和市场自主决定产业发展方向;同时,要加快制定完善信贷政策、监管政策、行业准入标准,为新业态、新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配套条件。

为传统行业“挖潜开荒”

资源、环境的约束和市场需求疲弱带来的巨大压力,倒逼传统产业加速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在这个过程中,应加速推动服务型制造业发展

多年来,我国传统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表现十分抢眼,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不过,在产能过剩和节能减排的双重约束下,我国由传统产业唱主角的工业经济增长却面临诸多挑战。今年以来,煤炭、钢材、有色金属等一批大宗原材料价格持续下滑,PPI同比连跌31个月、环比连跌9个月。

在产能过剩的同时,工业企业库存仍然增长过快,对整个工业经济的平稳增长和结构调整形成较大压力。经初步季节调整,截至三季度末,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同比增长15.6%,增速连续3个季度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且增速差距被不断拉大。

当前,资源、环境的约束以及市场需求疲弱带来的巨大压力,正在倒逼传统产业加速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争让重工业变得“轻”一些,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在马遥看来,产能过剩行业应把化解过剩产能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任务,推动一批市场竞争力弱的中小企业加速退出市场。而大型企业在产能布局、产量设计、市场营销等方面也需做出相应调整,将主要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到科技研发、设备制造环节,促进传统业务尽快转型升级。

孙会峰建议,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就要在绿色制造、智能化制造两个方面共同发力。发展绿色制造,就是在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产品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协调优化。发展智能制造,就是要实现整个生产线全自动化,生产效率显著提高,极端制造能力明显增强,机器对人的替代速度进一步加快。

也有专家建议,目前,我国“两化”融合正处于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过程中。因此,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应加速推动服务型制造业发展,实现由过去提供单一产品向提供一体化产品服务组合转变。

让区域格局“协同优化”

推动东中西部发展跃上新台阶,需要依靠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的逐步构建,各地应做好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统一规划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3季度,我国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14.9%,增速比1至8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17.8%,增速回落0.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17.9%,增速回落0.2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当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在增强,东部地区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更加明显,中西部地区在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后发优势继续得到发挥。

从长期发展看,要推动东中西部地区发展跃上新台阶,仍然需要依靠中国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的逐步构建。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规划。比如,今年9月份,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并推动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沿海沿江沿边全面开放。同时,也着力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目前正在加快制定相应规划。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必须依靠更高级别的形态和更有力的抓手。”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说,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必须做好相关规划的顶层设计,尽快出台时间表和路线图,把目标、任务和责任落到实处;必须加快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跨区域GDP分计方式、税收分成方式、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生态补偿机制和公共服务成本分摊机制等体制机制。

马遥建议,各地应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带领下积极展开沟通交流,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和突破核心上做好统一规划,以产业园区、龙头企业为主导进行产业链配置,以此带动经济结构的合理优化。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