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 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1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选择奋斗的人生
□ 钱箐旎

合上书,我的心情似乎久久不能平静。一个问题始终在我脑子里回响: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我想要的?

翻看《一个人的泳坛传奇》,讲述的是全国游泳冠军杨三生的故事。生于1941年的他,经历连年征战,遭遇天灾人祸;又因为从小营养不良,导致个子不够高、有“鸡胸”……外部条件的不足,曾让他屡遭冷落,却因为他的不服输的个性和坚持,一次次突出重围,如黑马般杀出:1962年,成为首个打破由已故著名游泳选手吴传玉在1954年创造的男子100米仰泳1分6秒4的全国纪录的运动员;1963年,在印尼雅加达举办的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上,获100米仰泳冠军、4×100米混合泳接力冠军;1964年,在印尼雅加达举行的新兴力量游泳锦标赛,获得男子100米仰泳、200米仰泳和男子4×100米混合接力泳三项冠军……

杨三生的成功,看似偶然,实为必然。虽然书名为《一个人的泳坛传奇》,整本书翻下来,却能清楚地感受到时代在杨三生身上留下的痕迹。家里孩子多,家庭多为“放羊”式的教育,小三生便和其他同龄小孩一起在外面池塘玩耍,并成为了“泥鳅王”;解放前夕,家里经济条件差,三生就想办法出去抓青蛙给家人吃、爬树上摘玉兰花和母亲一起出去卖钱;家里太困难,不能支持三生上高中,原本计划去上海大哥处学印花技术,却因为三姐要去,年纪较小的三生只能待在家中,一待就是6个月……

这些其他广东潮汕地区小孩也大致经历过的事情,只因为杨三生异于常人的执着、顽强和永不言弃,让这些看似普通的事情,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成为“泥鳅王”,让三生的水性得到加强;抓青蛙、摘玉兰等,练就了三生细心、琢磨事儿的习惯。更为关键的是,在6个月的“闲置期”,三生每天锻炼身体,按照体校的训练方法,为自己安排训练计划,最终将以前积累的各种体育元素,转化成了游泳的专业素质,为日后成为专业运动员、入选国家队打下了基础。

镜头拉回到现在,当今社会,仍然有一些人在工作生活中,常常抱怨外在环境的不好,却少有从自身寻找答案。问一问,究竟是社会待“我”太薄,还是自己没有真正去努力、去奋斗?杨三生出生的年代,正是中国遭遇外敌入侵的时期,其成长阶段,也是国家百废待兴的阶段,各项条件都非常艰苦。如果要抱怨,那个时代的人远比我们有发言权。

当然,时代不同,人与人不能完全相提并论。但我想,如果一个人的一生中,能够有这么一段为理想、为某个特定的目标而拼搏,并作出一定成绩和贡献的经历,那该是多么美好的记忆。可以肯定的是,即便出生年代不同,在磨炼中成长进步、在训练中总结提高的精神是一致的。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勾出了书里的一些话,也算是我对这些跨越时空的“精神”的一点理解:

“人的一生,必须不停蹄,善于抓住天分的机会。三生常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去寻找天分(或者特长),一旦天分、特长抓住了,你就会有成就’。”

“有天分必然具备悟性和灵感,悟性高者就一点即通或无师自通。在机会出现时(或将要出现时)会立即应对并采取措施抓住机会大获成功。”

“天赐的机会永远不会消失,即便是你‘赋闲在家’。”

“人生中有诸多个‘4年’,它就像生命里一小块不起眼的拼图,光阴甚至可以在不知不觉中飞逝。可是三生,却在这短短的4年中,过关斩将,从市到省,从省至全国,将一个个冠军奖杯收入囊中,一年登上一个大台阶。”

“幸与不幸,原本就是一首生命的交响曲!”

……

写到这里,我对自己开篇提出的问题,也似乎有了答案。正如杨三生在自序里写的那样:“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如何度过才有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而我——选择了奋斗的人生。我认为,一辈子业有所成、有所作为,为社会作出贡献,这一生就会无憾无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