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周 末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4年11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敢进戏院的书画家
□ 胡考绪

近30年他几乎没有松懈过,“不敢进戏院,一听戏就怕上了瘾耽误了画事儿”

今年盛夏,86岁的周韶华从武汉来到海滨青岛,原计划来写一篇有关“心象与意象”的画学论文,顺便写写生。孰知,进入创作状态后,文思涌动,激情难抑,让他一发而不可收,硬是完成了一部14万字的学术专著:《中国画学体系》。送走他后,我认真拜读了他留下的这部专著草稿,倍感亲切。他书中自谦学浅、坦诚相见的求学态度,广引博证、追根溯源的治学精神,视角独特、见解深邃的哲思妙论,让我感动,使我开悟,跟他相处一个月的点点滴滴,又浮现在眼前……

周老喜欢说书论画,说到兴致处,呵呵呵朗朗大笑,眼睛眯成了一道缝,满头银丝闪闪发亮,围坐者无不受其感染,被其“逗”乐。这样的场景,多在晚上的餐桌上,时间也只有个把小时。因为早餐后,他就端坐在书桌前,或读、或写,直到中午。期间即便有人趋前,他仍聚精会神,若无来者,午餐后休息一两个小时,又端坐一个下午。晚餐闲聊过后,他喜欢看看新闻联播,之后重新端坐在书桌前,一般要工作到午夜,激情来了,至凌晨3点也是常事。有时睡下一两个小时后,他又起身回到桌前。“年龄大了,想起的事儿不马上记下来瞬间就忘了。”他无奈地说。日复一日,周老就是这样在青岛度过了整整一个月。

论及书画之道,周老的见解可谓高屋建瓴。他既是一位书画家,又是一名美术理论家,70多年的从艺实践和理论研究,使得他的感性在理性中不断升华,理性在感性中不断拓展。更重要的是,他还是一位饱学之士,对文、史、哲,佛、道、释广泛涉猎,而对戏曲、音乐乃至乐器的深解和痴迷,进一步丰富了他的艺术素养。看他的画作,时空理念很强,“博大”、“气势”,成为他绘画最显著的美学特征。说起当代书画,周老提及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文化”。“文化缺失,没书卷气,是致命的问题”,他认为,“这与中国画的主体精神背道而驰。”“其实,中国画的主体精神和文化母语是中国文化派生的”。

这部著作的问世是周老几十年勤学敏思的结晶。11岁就是“小八路”的他凭借3个月私塾学习熟背《论语》的功底,一入伍就干上了画抗日宣传画、写抗日黑板报的工作。全国一解放就进入中原大学美术系深造。大学五年,除修主课外,他几乎把能读到的中外文学名著读了个遍,继而读史、哲类。期间他曾萌发走文学之路的念头,因“党的需要”他最终还是当了画家。“十年浩劫”之后当他重归画家之路后,在走出国门与世界的交流中,强烈的危机感向他袭来,他深深感到了中国画的“文化缺失”,已经拉大了跟西方绘画文化上的距离,更与滋生它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不相称。从那时起他下决心寻根圆梦,着手深入研究仰韶文化,荆楚文化,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并从周易、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等经典代表人物的哲论中汲取营养,孕育创作灵感。跟老子对话“道法自然”,强化了他的天地大观意识,赋予了他作品的大视野、大思维、大气象。随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让他打开了想象的枷锁,“顷发少年狂”,一幅幅充满梦幻般色彩的“宇宙”之作接踵而至。深究仰韶文化,使他的作品留下了书画同源的寻根印迹,探源黄河文化,母亲河无以言表的胸怀和情怀立体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现在,我已经完成宇宙系列、黄河系列、长江系列的创作,有生之年还要再打一个‘大战役’——创作大海系列。”他雄心勃勃地说。

正是怀着一种文化受惠的心态,他知难而进,潜心开掘,论难究理,力求通过这部专著理清楚中国艺术精神的源流,在雄厚的主体文化资源的根基之上,夯实中国画主体精神的理论基础,进而引领中国画的再生、再创,使其彰显东方文化价值观。为了这一追求,近30年他几乎没有松懈过,“不敢进戏院,一听戏就怕上了瘾耽误了画事儿”。

在他就要离开青岛的前夜,接待他的朋友“石头刘”专门请来京剧团的“台柱子”来唱戏,周老听得如痴如醉。谢过演员的掌声后,他竟情不自禁地拿起京胡,自拉自唱,那地道的功夫再一次引爆掌声。这位可敬可爱的86岁老人,这一刻或许彻底放松下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