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些违规行为不能“一查了之”,还需正视其背后的“真问题”,以改革的方式予以解决
浙江某地近日查处了一所有300余名学生、完全没有办学资质的“假小学”。但事情到此并未结束,孩子们去哪上学又成了新的难题,因为其中有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符合在正规学校就读的“硬杠杠”。一方面,相关规定清楚明晰,执法部门照章办事,无可厚非;另一方面,具体问题难以解决,“旁门左道”成了无奈之选。事件陷入“两难”境地。
这一“两难”问题真的无解吗?其实未必。当现有教育资源无法容纳更多学生时,很多地方引入了社会资本增强办学力量。也可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帮助部分条件较好、规模较大的教育机构取得办学资格。相关部门也可以考虑出台一些临时性、过渡性措施,解决实际困难。总之,对违规行为不能“一查了之”,还需正视其背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的“真问题”。
类似这样的“两难”境况在很多领域都有发生。例如民生方面,个人医疗、养老、救济、教育、就业等政策无法“互联互通”,一些实际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违规违法行为由此滋生;在金融领域,大多数民间借贷都长期处于“灰色地带”,这些借贷渠道没有“准生证”,却成为相当一批中小企业“资金活水”的主要来源。这些现象背后,有的是法律法规不健全,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有的是不接地气、政策好看不好用;有的是没有具体细化,执行起来没抓手,好政策落地难。但更多的还是新形势新发展,导致一些新问题不断涌现,也呼唤着现有政策法规的改革、调整、细化、延伸。比如,在学童无奈选择“假小学”的背后,就涉及户籍制度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民间借贷的逐步规范,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金融改革的推进。对此,各地政府亦应有所作为,直面新的社会需求和改革难点,特别是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等重点领域,加大“基层探索”的力度。
尤其要看到,这些“两难”问题和社会关注度高的热点,也是很多领域推进改革的关键点和突破口。各地应主动应对,通过深入调研,找到阻碍经济社会发展、阻碍民生利益的症结,积极出台配套措施和落地细则,及时研究出台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具体措施,以改革的方式化解新问题、新矛盾,并注意观察施政效果、积累改革经验。
改革是一连串事件,是需要多层级、多领域协同推进的系统工程、接力工程。当中央的“顶层设计”勾勒出了改革的框架、指出了改革的方向,各地方各部门亦应因地制宜,将“顶层设计”在“基层探索”中落地,并以扎实的基层实践经验为“顶层设计”提供更丰富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