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宏观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0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国已初步形成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多元参与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机制——
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走向融合
本报记者 乔金亮

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向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领域应用,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多元参与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机制初步形成。但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顶层设计,没有形成统一谋划、统一实施的推进格局,数据信息的作用难以发挥

在日前由农业部主办的2014农业信息化高峰论坛上,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介绍说,我国围绕农业信息化进行了有效探索,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领域,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多元参与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机制初步形成。他表示,要加大顶层设计,破除各自为战的现象,解决资源浪费、低水平重复建设,推动信息化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盘点当前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一组组数据让人振奋:3G网络覆盖到全国所有乡镇,宽带在行政村的覆盖率达到91%,宽带接入农村用户超过4700万户。全国涉农网站已达4万多家,12316服务热线已覆盖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户,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正在10个省(市)22个县有力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和区域试验工程在北京等8省市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农产品电子商务年交易额已超过500亿元。

在农业部市场司司长张合成看来,农业信息化有两大特点:一是农业生产向智能化发展。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和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先后启动实施,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全国共筛选出310项农业物联网成果,涉及农作物“四情”监测、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农机作业调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

二是农业经营向网络化转型。近两年在大城市郊区涌现出一批如北京沱沱工社、上海菜管家、武汉家事易等为市民提供日常生鲜农产品的电商企业,且势头强劲。目前全国农产品电商平台已逾3000家,农产品网上交易量迅猛增长,涌现出一批“淘宝县”和“淘宝村”。

然而,我国的农业信息化无论是与发达国家比还是与我国其他行业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农村仍有5万多个行政村没有通宽带,拥有计算机的农民家庭比例不足30%,还有70%以上的农民没有利用互联网。目前,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大多停留在试验示范阶段,信息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任务异常艰巨。

记者了解到,不少地方农业信息化创新人才缺乏,科研力量分散,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还没有完全确立,面向农业的信息技术创新意愿不强、投入不足,导致农业信息技术的创新成果不多,科研与生产脱节。同时,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顶层设计,没有形成统一谋划、统一实施的推进格局,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造成资源浪费、低水平重复建设,信息孤岛较为普遍,数据信息价值的作用难以发挥。

云计算、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传统农业将插上信息化的翅膀。中国农科院信息所副所长王文生说,农业云计算与大数据的集成和未来的挖掘应用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大数据不仅为农民的农村生产和生活提供方便,还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通过这种“大数据驱动”的农业,必使得农民的生产活动变得更有效率。同时,基于大数据的分析,也能够帮助政府有效监控各种农业政策的实施情况,及时纠正农业生产中的偏差和失误。

“农业物联网是个复杂的工程,总体处于试验阶段,既要重视它,又不能盲目夸大其作用,要与现有信息化工作结合。”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表示,物联网具有泛在性,但受资源和技术的限制,其发展应用应突出重点,要优先从基础好、规模化程度高的行业入手。他认为,应在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生产过程精细管理、农产品与食品安全监控系统等领域优先发展。

陈晓华告诉记者,下一步,我国将积极筹备开展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建设,促进农业经营信息化。主要包括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重点支持优势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探索经营模式升级与配套信息化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市场的高效对接、各种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模式与技术的应用、农业经营大数据中心平台的构建等核心工程项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