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 吟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突然发觉,“群”开始占领我们的生活空间。有时,加你的人还算客气:“咱们有个同学群,我想邀请你加入,可否?”更多时候,根本无需“请示”,睡一觉就发现自己被拽进了某个群。
工作群一般临时性较强,为了完成某项任务,几个人集合在一起,说要求,谈部署,阶段性工作完成,“群”也完成了使命。同学群要复杂丰富一些。毕业多年后,对彼此还有个模糊印象,有的恐怕对着照片都想不起来名字了。往往是一个热心同学建了群,一个拽一个,没多久,这个群开始有二十几个人的规模。
大学群、研究生群往往单调些,因为彼此专业相同,从事职业相对集中,交流起来热度持续不了很久。最有生命力的反而是初中群。一群懵懂无知的“小伙伴儿”,几十年没见面了,当初淘气的男生、忸怩的女生已为人父母。最妙的是,从事行业差异性极大,有的与当初的学习成绩有巨大反差。有个别同学早已出国,群里白夜班交替、交流起来跨度之大、内容之繁让人顿生“这是一个万能群”的感慨,群里24小时有人值班,定期开个主题班会,七嘴八舌,火花四射,创造上百条发言已很平常。
从最初的发毕业后轨迹、贴近照开始,到回忆青葱岁月的趣事糗事、贴毕业照,仰慕当初的帅哥女神,然后是交流工作心得、育儿经验、健身养生、揭发当初暧昧、商议行业商机等等,各种交流都有专业人士,话题层出不穷。更难得的是,“小伙伴们”都保存着彼此最美好的印象,无心机,无遮拦,无顾忌,够坦诚,够直白,够给力。为了不耽误正事,只好把群提醒变成静音,下班后集中批阅上百条“奏折”,“每晚抱着手机傻笑”成为大家新添的毛病。
然后是聚会,每当有外地同学回乡,群主一声呼唤,必引来应者云集。发合影、揭老底、谈人生,引发一轮小高潮。总有个把喝多的,有个把盼合影的,有个把新入群的,把群的热度再次增加。
再有趣的群也有进入衰退期的时候。群成员相对固定,该问的都问了,该聊的都聊了,该见的都见了,多年积累的思念也宣泄得差不多了,如果不说话,一个群的活力指数开始下降。有时一天没有几条发言,有时总有个把人贴无关痛痒的心灵鸡汤来刷屏,有的开始私聊,不愿暴露在众人目光之下,有的总是潜水从不冒泡,即便群主再有魅力,这个群也进入了衰退期。
有人总结说,一个温馨的微信群,往往是这样构成的:“一两个风姿不减当年的万人迷,三四位逐渐转型成功的学霸,五六名不甘老去的世俗愤青,七八个三天两头晒食物的吃货,若干喜爱户外摆各种姿势拍照的潮人,众多宁愿潜水也绝不退群的呆粉,再加上几个有事没事经常互掐的好友,时不时蹦出几句冷幽默的疑似思想家,还有几个热心有余动辄踢人的管理者,以及一个极端八卦的群主。”总结得真是到位,不少人开始一一对应,找到自己的定位。
现代科技手段让人与人交流变得如此便捷。一个群里,交流着天南地北、海内海外的冷暖,传递着经济、社会等各种信息,折射出一个阶层的生活现状,容量之大让人吃惊。忽然之间,你会发现,微信群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有时让人烦,有时让人腻,但它也给人温暖、轻松和欢乐。不管你压力再大、工作再忙、心情再糟,想到总有一个地方,大家彼此了解,互相支撑,还挺正能量。话说,初中群都这么火爆了,明天,会不会出现小学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