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0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甘肃甘南:
深入群众拆“怨”墙 化解矛盾筑和谐

记者近日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的尼巴村和江车村采访看到,这里霜染红叶,牛羊如织,牧民的帐篷前升腾起袅袅炊烟,两村群众和谐放牧,安全搬牧。

而此前,两村因持续近60年草山纠纷争执曾造成22人死亡、86人受伤。甘肃省委把化解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以最大的决心和耐心化解积怨。

过去势同水火

如今相安无事

记者在卓尼县尼巴村见到23岁的牧民那那刀杰搬牧后正搭帐篷。他说:“多少年来,村里第一次没有拉‘队伍’争草山。我也想拉一支队伍,不过是搞建筑。只要江车人愿意来,我一样吸纳。”

那那刀杰所在的尼巴村,与邻村江车历史上通婚结亲,但为一笔草山账,争来争去几十年。尼巴村支书贡布次旦说,过去牛羊要是不小心越界,就被对方宰着吃了。今年江车人把越界的几头牦牛送了回来。

江车村支书尕藏热旦说,从江车村到乡上要经过尼巴村。两村关系最紧张时,这条路上草有一尺高。现在相安无事好多了。

越是疑难复杂

越要深入群众

当地干部认为,化解时间跨度大、矛盾积累多的纠纷,更需要深入群众,赢得信任。持续近60年的积怨加深了尼江两村鸿沟,但并非不可逾越。甘肃采取州县结合“联村联户”派驻工作组方式,一点一点地拆“怨”墙,放大正能量。

“我年轻时,两个村子就打架。现在我84岁了,实在不想过这种日子。”江车村老人道吉热旦的一席话,令工作组干部刘智勇难忘。他说,第一次走访打消了大家能否进得了门、说得上话的担心。人心思稳中蕴含着矛盾化解的希望。

一年多来,工作组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倾听民意,说情说理。甘南州委副书记俞成辉走访两村数十次,有时夜宿农家、围炉长谈。随着“人心思稳谋发展”的正气上升,今年4月,两村多位有主见、能力强的村民脱颖而出当选村干部。他们带领村民严格遵循约定的搬牧时间和路线,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夏天,江车村一名群众坚持认为2012年政府的最新裁决“让村里吃了亏”。工作组干部与村民一道打马上山,在海拔3000多米的草山上奔波,实地说明政府的法律依据和良苦用心。这位村民备受感动,从此心服口服。

“雄鹰也要在蓝天下飞翔”,赢得群众信任的干部们努力重树法治权威。2012年7月,两村发生一起暴力伤人致1人死亡的案件,卓尼县坚持依法侦办,并针对部分群众的错误认识苦口婆心地说服教育。干部和群众最终形成一个共识:不管有理没理,干犯法的事既为法律所不容,还会激化矛盾。

水穿石“不和泥”

心换心放眼量

“过去我们怕见干部,现在希望干部来,因为他们做事做到人的心坎上。”尼巴村民贡布苏奴感慨。而干部们也接受了一次群众路线的实践教育。

俞成辉说,在多年来省州县党委政府倾注心血的坚实基础上,工作组坚持化解疑难矛盾要少一点被动维稳、多一些主动工作,敢于到群众中去,以滴水穿石换真心。

卓尼县委书记杨晓南说,群众工作不是“和稀泥”。赢得群众信任与树立法律权威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为化解两村矛盾夯实基础。

草山争斗几十年,尼江两村年牧业收入加起来还不到200万元。积怨逐渐消除,当地干部群众意识到,要“跳出尼江看尼江”,不能再为争夺草山错过发展时机。

如今,风景秀美的尼江两村,民俗旅游的招牌已打出来,有牧民正探索效益更好的舍饲养殖。两村的孩子很争气,今年有30多人考上大学。

“真心希望下一代人走出阴影,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江车村老人次正说。

文/新华社记者 张 钦 宋常青

(新华社兰州10月22日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