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0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种精神金子般熠熠生辉
——探访“新乡现象”(上)
本报记者 王 伟

一种奋斗在这里传承,一种精神在这里弘扬。

河南新乡,北依巍巍太行,南临滔滔黄河,半个多世纪来,这片热土先后涌现出史来贺、郑永和、吴金印、刘志华、张荣锁等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他们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以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精神追求。

新中国成立后,新乡涌现出10多个全国先进、100多个省级先进、1000多个市县级先进人物,他们像颗颗星辰、熠熠生辉,点缀着牧野大地,形成了英模典型辈出的“新乡现象”。

白手起家 艰苦奋斗

新乡市耿黄乡耿庄村党支部书记耿瑞先上任之初,村集体账面上仅有670元,外债高达168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600多元。接下这个沉重的担子后,耿瑞先四处奔波跑项目,还把自己和父母多年的积蓄共11万元拿出来捐给村里,集资建造二硫化碳厂。有一年,厂里急需一种设备,要翻越太行山到山西购买。当时大雪封山,谁也不敢去,心急如焚的耿瑞先自己开车上了盘山路,路上几次遇险。

为省下几十元装卸费,党支部成员组成了义务装卸队。寒冬腊月,滴水成冰。只要货车一到,耿瑞先就把棉袄一脱,带领大伙不分昼夜地装卸。仅用6个月时间,他们就在空旷的田野上建起了高高的反应炉。

辉县市上八里镇回龙村人张荣锁,在城里经商办企业致富后,卖掉了汽车和石材厂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回龙村地处太行山深处,一条小道是连接山上山下居民唯一的路,当地人称为“老爷天梯”。1997年冬天,张荣锁无偿捐出自己上百万家产,带领150名党员和民兵向大山开战。苦干3年,他们拦腰斩开了9座山头,在绝壁上修了8公里盘山公路,在百丈悬崖中凿出了1000多米的隧道,终于在2002年年初打通了回龙村通往山外的公路。为了修路,全村人历尽艰难,有3名党员和民兵牺牲在工地上。

在新乡,几乎每一位英模的背后,都有带领群众艰苦创业的感人故事。在这里,不甘落后、不甘贫穷、苦干创业的奋斗精神代代相传。

致富思源 扎根群众

南李庄村位于辉县市区南郊,村里进出只有一条路,坑洼不平、污水横流,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60%以上的房屋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建的土坯房,贫困的生活条件,一度让村里的小伙子娶不上媳妇。

2010年,南李庄村党支部书记、河南孟电集团党委书记范海涛决心建起新村,把南李庄群众的住房问题解决好。他从自己的企业挤出1.6亿元资金,为村民建起200多平方米的双层别墅,小区还配套建设了图书馆、幼儿园、健身广场等公共设施。2011年,范海涛又追加资金,为南李庄建设服务中心、家居建材城,促进南李庄农民增收致富,现在南李庄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张村乡裴寨社区是辉县市最缺水的地方之一,以前村民吃粮靠救济、花钱靠补助、种地靠天收。“全国最美村官”裴春亮从开饭店起步,成了远近闻名的企业家。富了的裴春亮,不忘回报乡里,他拿出5100多万元,带领群众修建了裴寨水库,既解决了干旱缺水问题,满足了村民日常生产生活需要,又依托山水发展特色旅游和花卉种植、农业观光等产业,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京华村集体经济发达,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村民就免费享受京华公司提供的住房、粮油、水电、供暖等30多项集体福利。看到邻近的东街村群众生活困难,京华公司董事长、全国人大代表刘志华2010年7月主动提出成立京华社区,把拥有4000多人的东街村并入只有400人的京华村。刘志华说,“我要让东街村也富起来、美起来、文明起来!”

在这些楷模公而忘私的倾情带动下,新乡市先进典型所处的村庄、乡镇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清正廉洁 无私奉献

“当干部就得常吃亏,不怕吃亏,敢于吃亏。怕吃亏就别当干部,别当共产党员。”这是原阳县韩董庄乡姬屋村党支部书记靳开斌上任时的宣言。在他的带领下,村干部自掏腰包为群众铺路、架线、安路灯、购置健身器材,坚持每天轮班深更半夜为村民打更,做的好事说不完,被村里群众尊称为“吃亏干部”。

老村支书史来贺,一辈子扎根刘庄,让当地经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他曾经获得过很多荣誉,却不骄不躁,为人谦虚谨慎,不求升官,不图发财,尽心尽力为村民办实事。他3次为群众建新村,却总是最后一家搬进去。他说,“如果自己吃点亏,让群众都富了,那么个人也就富在其中了。”史来贺去世后,家里只留下了一套简易沙发、和老伴唯一的一张合影以及成摞成摞的书。

在新乡,一件件感人的事迹、一位位模范典型无时无刻不在感动着我们。他们以身作则,坚定跟党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为党的事业增添了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