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周末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0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广场上有好戏看
□ 郑 杨 王金虎

广场上的公益文艺演出应当雅俗共赏,让更多人享受到文化惠民的福利

不断推陈出新,有品牌有创新才能保持公益演出旺盛的生命力

天气虽然转凉,但每逢周末晚上就登场的公益文艺演出,仍然吸引着市民聚集在不同城市的广场中或村口的空地上。

晚上7点还不到,东莞市东门广场上摆放的上百个座位早早被占满。七点半,随着悠扬的粤剧声响起,周围散步的街坊、打工者们都被吸引过来。《泪洒长亭》、《十八相送》等经典的粤剧曲目轮番上演,令戏迷们过足了戏瘾,一些戏迷忍不住跟着旋律哼唱,如痴如醉。

舞台上下见乡情

乡音乡情是什么?它或许是吃顺口的那碗菜,或许是堂屋客厅里铺着的蓝花布,或许是耳边常回响起的民谣小调。同样,广场上演出的文艺节目,最吸引观众的节目常常不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交响乐、流行歌舞,而是那些看上去有点土的、具有当地民俗特色的戏曲、小品等。

其实,用公益演出的形式让观众获得艺术的熏陶,不光要组织有一定艺术水准的高雅音乐会,还可以让当地人熟悉的、更易于接受的本地文艺节目登场,满足不同人群的精神需求。

已是秋天,但广场上的公益演出依然周周上演,公益演出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在首都,刚刚过去的黄金周,全市70余家演出场所安排了各类演出132台580场,文艺演出涵盖歌剧、舞剧、音乐会、话剧、戏曲、儿童剧、演唱会、曲艺、相声、杂技、功夫剧、舞台剧等20多个艺术品种,是节日期间的文化大餐。

“点亮”群众文化夜生活的演出,不仅在大城市、大广场、大公园闪亮登台,在中小城市和偏僻乡村,多姿多彩的公益演出同样异彩缤纷,好戏连台。

在山东省陵县陵城镇五李社区文化广场上,天刚擦黑,就围满了人,二三百名农民群众正在观看社区文艺队的精彩演出。在广场中央的演出台上,两位农民老汉一人背着竹筐,一人嘴叼旱烟,正在绘声绘色地演出小品《上楼》。他们“接地气”的表演,逗得周围观众哈哈大笑。

“我们的演出不卖票、不收费,不为别的,就为能让大家在家门口图个乐呵。”文艺队队长张楠说。2013年夏天,五李社区居委会利用新建成的中心文化广场,组建了社区文艺队,并配置了演出设备。文艺队每周四、周日演出,节目内容丰富多彩,深受社区群众欢迎。在演出的同时,文艺队还主动宣传国家政策,倡导文明新风,歌颂好人好事。

“只要有演出,俺准是第一拨到。如果赶上阴雨天看不到演出,心里感觉空落落的。”社区居民郑学芬老人自称是文艺队的“粉丝”:“他们演的都是俺们庄户人的身边事,说的大俗话,讲的是大道理,群众都乐看。”54岁的李书琴,前年与刚娶进门的媳妇赵海英吵了一架后,婆媳两人就再也没有说过话。亲戚朋友上门说合多次,也无济于事。前不久,两人看了文艺队演出的小品《婆媳和》,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现在,婆媳俩不仅关系和睦了,还都参加了社区的文艺队演出。“通过文艺队演出,乡村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了。打架斗殴、违法超生等不良社会现象明显减少。”社区支部书记李天忠说。

公益节目成品牌

广场上的公益演出,让更多本地居民在家门口就欣赏到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群众文化公益演出一经推出就广受欢迎。

每周六与东莞居民不见不散的“粤韵金声”粤剧曲艺欣赏晚会,由粤韵金声曲艺团组织。这并不是一个固定班底的曲艺团,而是一个由政府牵头,全市300多个曲艺社、各路曲艺高手轮流献艺的平台。

东莞是粤剧的发祥地之一,粤剧有着非常坚实的群众基础,尤其在早些年的东莞水乡一带,到处是弦管笙歌,悠扬悦耳。为了将这一深受群众喜爱的传统艺术发扬光大,2006年,东莞市成立了粤剧发展中心,并在该中心下设立了粤韵金声曲艺团,挑选优秀的粤剧曲艺社、民间业余团队“私伙局”进行排练,固定于周六在东门广场举办晚会,免费供市民欣赏。

八年来,“粤韵金声”年均演出近百场,形成了东莞独特的周末文化风景线。全市曲艺社争相参与演出,各镇街的粤剧曲艺发烧友们每逢周六必定不辞辛劳赶来捧场,市区的居民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欣赏这门艺术。如今,“粤韵金声”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群众性、可复制性、交流提高性的群众文化品牌,让广大市民饱享本土高雅曲艺的同时,也使日渐式微的传统粤剧艺术重新焕发了生机,当地粤剧艺术水平在“高手”们的切磋交流中实现了提升。

然而,相对群众旺盛的需求,公益演出的平台仍然太小太少。以“粤韵金声”为例,“东莞登记在册的私伙局、曲艺社有280多个,加上没有注册的约有300多家,一些镇区几乎每个村子都有。每个团队都想上‘粤韵金声’,我们只能一个一个地排期,有时候一个曲艺社可能一年也排不上一次。”东莞戏曲曲艺协会主席、东莞粤剧发展中心主任方正年无奈地说。据了解,大部分私伙局和曲艺社演出的平台都在村、社区一级,规模小、观众也有限。

为了拓展“粤韵金声”平台,满足演出者和观看者的需求,今年开始,东莞粤剧发展中心在原有的“粤韵金声”市区主会场基础上,又在有“中国戏曲之乡”之称的中堂镇拓展了分会场。首演便取得了巨大成功,国家一级演员曹秀琴领衔东莞市一众优秀粤剧唱将,为粤剧爱好者们奉上了一场精彩的曲艺盛宴。当晚,中堂村文化广场鼓乐齐鸣,一千多个座位座无虚席,更有许多群众里三层外三层把广场围得水泄不通。

方正年说,为了进一步扩大“粤韵金声”的品牌影响力,惠及更多村镇的粤剧爱好者,他们将继续在条件成熟的镇街开拓分会场,力争从活动质量、知名度、活动影响力等多个方面将“粤韵金声”的品牌建设深入推进,实现“粤韵金声”品牌的连锁效应。

让公益惠民演出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让群众享受到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公益文化活动能够坚持多年遍地开花的原因。接地气的广场文艺演出在探索公益性活动品牌塑造、公益活动的传承与坚守的同时,还应该不断推陈出新,让公益活动不光免费,而且雅俗共赏,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