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0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个“粮王”的增产秘方
本报记者 杜 芳
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德平镇,富农合作社的试验田里玉米花生套种,即将迎来双丰收。 本报记者 杜 芳摄

千里沃野,秋风送爽,鲁西南的玉米地一片金黄,沉甸甸的玉米穗随着驰骋的收割机翻滚。丰收在望,齐鲁大地上的“粮王”满心欢喜地与记者分享了他们的增产秘诀。

贾维涛:

小农水保住大丰收

贾维涛作为山东济宁市汶上县次丘镇的夏季“粮王”,准备冲刺今秋的粮王桂冠。对他而言,1700亩地的流转承包地,玉米亩产达到1400斤“不成问题”,夏秋两季粮食加起来亩产值2600元,一年纯利润就是100万元。

“这100万元差点变成负数。”贾维涛至今提起来还心有余悸。今年,山东的雨水比往年偏少,6月份以来,山东省平均降水323.4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33%。得益于地方政府积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汶上县大部分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完善。“小农水在关键时候发挥了大效益。玉米出苗期,地上干得裂口,要不是及时浇水,苗早就死了,1000多亩都要绝收。”贾维涛说。

井水汩汩流淌,玉米根壮穗丰。据山东省农情调度,在7月底抗旱高峰期,全省各类农作物灌溉面积达3000万亩次,有效减轻了旱情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张心跃:

高科技带来增长点

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的玉米成熟的稍晚些。走进临邑县临邑镇市级“粮王”张心跃的玉米地,壮观的场面让人惊叹。当地大田密植已经从一亩地不到4000株推广到一亩地4400多株,而张心跃的玉米地竟然达到6000至7000株,密密麻麻的玉米秆整齐地排列田间,间距只有15公分左右。

张心跃告诉记者,他家的玉米地属于增产模式攻关田。近年来,山东省积极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推广耐密品种,登海605、鲁单818等耐密新品种播种面积达到700万亩以上,玉米增产又迈上一个新台阶。现在攻关田还在增加种植密度,产量能达到1000公斤以上。

在种植耐密品种的同时,张心跃应用了许多增产技术,对玉米地进行精耕细作。“今年播种时采用全元素三位施肥技术,一次性将控释肥和有机肥播撒到种子两侧,改变了以往单侧施肥的种肥同播方法。玉米根从向一边长变成了向两边长,根系更发达,玉米长得更好!”张心跃说。

张心跃告诉记者,农业局、农科院所的专家经常下田指导,介绍新技术,让自己掌握了增产秘诀。据了解,山东积极发动农技人员参加“万名科技人员下乡活动”,截至6月底,共发动科技人员4.2万人次,指导农户户数达到240多万户。

魏德东:

合作社又添新效益

山东德州市临邑县大西关村的村民郭任德这两年一直把地交给山东“粮王”、“全国粮食生产大户”魏德东种植,魏德东成立的富民合作社,可以实现土地从种到收全托管,粮食产量和产出效益都很可观。合作社托管的土地机械化率达到了99%。

像郭任德这样的外出打工者在农村很普遍,村里看不到年轻男劳力,田地“顾不上”精耕细作,一些农户家庭因为只剩下老人妇女儿童,粮食只能“随便种种”。

魏德东的合作社吸纳了7000亩托管的土地。在每年的“三夏”、“三秋”生产期间,魏德东都要对合作社机械进行统一调度,挂牌服务。“此外,合作社搭建了农科对接的平台,一些科研技术成果通过合作社入地,合作社还实现精细管理,专业化服务,标准化、规模化运作,不但保障粮食产量,还能给农民增加收益。”魏德东说。

为了实现成员共同增产增收,富民合作社先后与山东良星种业签订了小麦良种繁育订单,每斤小麦比市场价高出0.2元左右,与法国罗盖特公司签订了糯玉米种植销售订单,每斤比市场价高出0.2元左右。

山东各地的农民通过加入合作社,提高粮食生产的组织化、市场化、专业化水平,促进了粮食生产节本增收提效。据山东省农情测产数据,今年山东省预计秋粮面积5547.5万亩,比上年增加117万亩;总产469.76亿斤,比上年增加8亿斤。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