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从黄浦江边眺望浦东。自贸区正式运行一周年来,上海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开放取得新突破。本报记者 李治国摄
②河北张家口市第一家县域农业商业银行——河北万全农村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在热情地为客户办理业务。本报记者 钱箐旎摄
③9月9日,在北京举行的第18届中国国际金融展上,工作人员介绍一种银行营业网点设计解决方案。本报记者 赵 晶摄
移动金融、信贷抵押担保、互联网金融、资产证券化……改革开放至今,我国金融领域的创新层出不穷,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创新成效显著,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突出表现在直接融资工具不断优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加快、金融机构股权多元化进一步发展、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日渐丰富等多个方面。
在服务实体中不断进步
无论是哪一种金融创新,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更让各国清楚地认识到,金融市场及其交易如果脱离实体经济而自我循环,将会助长金融投机和泡沫,进而导致危机的发生。
可以看到,当前现代金融业的竞争和发展已逐渐突破了传统业务框架,加快金融创新,不仅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是金融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指引下,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其中,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现差异化经营,中小金融机构立足当地、突出特色,持续提升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贷款保持较高增长。截至2014年上半年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企业贷款余额的29.3%,比上季末高0.2个百分点;上半年小微企业新增贷款1.0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26亿元,新增贷款占同期全部企业新增贷款的32.5%,比一季度末占比高2个百分点。
同时,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实行多元化创新交易方式,为还处于成长初期、部分尚有一定差距的上市后备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针对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股份集中度高、流动性不足等特点,新三板还推出做市商制度这一创新股票交易方式,提升中小微企业、新兴业态企业股票定价、改善股票流动性。截至2014年6月,全国已有792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远远超过2012年全年的207家。从全国范围来看,“新三板”市场扩容趋势显著。
当前,沪港通的准备工作正稳步推进,作为一项中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重要尝试,将进一步拓宽直接融资市场,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然而,沪港通的重要意义还不仅在股市,业内人士指出,如果推行顺利,还可将经验借鉴到债券市场、黄金市场等多个领域。更为重要的,沪港通这一金融创新,也是全世界第一个两家交易所互联互通的案例,这样的经验对未来其他交易所展开类似合作也将起到重要借鉴作用。
风险防控与金融创新并行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互联网金融的爆发,以及各类复杂金融衍生品的产生,虽然为人们增添了金融便利,但也增加了新的风险。
为此,近年来,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我国监管部门采取一系列审慎监管措施,以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以银行业为例,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我们在加强监管和防范风险的同时,始终注重引领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更好地支持关乎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不断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确保金融活水浇灌好实体经济这棵大树,引导银行业将风险防范根植于工商企业的健康成长之中,将银行业的稳健发展建立在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之上,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截至目前,我国银行业共有法人机构近4000家,总资产160多万亿元,占我国全部金融资产的90%以上;商业银行整体资本充足率达到12.4%,不良贷款率为1.08%,拨备覆盖率为263%,这表明我国银行业资产质量总体稳定,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总体风险可控。
与此同时,在主要经济体政策预期变化,我国金融发展和创新加快等背景下,影响市场流动性的短期因素较多。面对复杂的流动性形势,中国人民银行不断创新流动性管理工具:从逆回购常态化,到创设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和常备借贷便利(SLF),进一步完善了流动性调节机制,开创了我国流动性管理的新格局。2014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还在部分省市开展分支机构常备借贷便利操作试点,向符合条件的中小金融机构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完善了中央银行对中小金融机构提供正常流动性的渠道。
随着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扩大,资产证券化走向常规化,为金融机构进行资产、负债调整开辟正规渠道,为分散风险、盘活存量发挥重要作用。自2012年资产证券化重启以来,银行、券商、小贷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都陆续发行了资产支持证券(ABS)。特别在今年,随着资产证券化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资产支持证券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2014年前8月共计发行资产支持证券184只,累计发行金额达到1603.8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