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聚焦上海自贸区挂牌1周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9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放眼“成片的森林”
沈则瑾
上图 上海洋山港正在装卸的外轮。
下图 上海外高桥港区的繁忙场景。
(资料图片)

立足于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围绕投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监管和事中事后监管全面开展制度创新工作,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密集推出改革开放新举措

上海自贸区横空出世,不见高楼林立,也未现政策洼地,却有制度创新源源不断地推出,激起阵阵反响,引来层层推广。上海自贸区从架构之初就立志“不栽盆景种苗圃”,国家战略关注的是那“成片的森林”。

建设上海自贸区,是我国从发展大势出发,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上海自贸区是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起点上的先行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贸试验区建设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于形成了多少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没有现成办法,没有过往先例,制度创新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从挂牌那一刻起,上海自贸区就深切体会到了“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立足于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上海自贸区不断自我加压,先行先试,围绕投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监管和事中事后监管全面开展制度创新工作,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密集推出改革开放新举措。

制度创新是上海自贸区最吸引人眼球的探索之举。重点推进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形成了更加开放透明的投资管理制度;不断深化的贸易监管制度创新,提高了贸易便利化水平;接连推出的金融制度创新举措,聚焦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对市场主体“宽进”以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创新了政府管理方式。

一年来,上海自贸区着眼于同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相衔接,加大自主改革力度,拓展改革试点新领域,探索完善行政公开透明制度、公平竞争制度和权益保障制度,其核心是扩大了公众参与,对各类市场主体实行公平同等待遇,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了行政争议解决机制。

一年届满,上海自贸区收获了制度创新的硕果和冲出重围的信心。“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中,一部分将在全国范围或特殊监管区域内复制、推广,另一部分将在上海形成功能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紧密联动,做到“可辐射、可服务”。

在全面开展制度创新实践的同时,上海自贸区将以国际贸易、金融服务、航运服务、专业服务和高端制造五大产业为导向,深化在功能创新拓展、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试点,着力打造总部经济,拓展贸易功能、金融功能和航运功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形成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为上海创新转型作出贡献。

如今,上海自贸区“苗圃”生机盎然。未来,更多健壮的“小树苗”将从这里移植入广袤沃土,汇成茂密的“森林”。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