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总体平稳。部分指标出现了短暂的回调,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正常体现。整体看,经济金融变量仍处在合理的区间。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形势总体稳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经济主体对未来的预期向好,经济发展潜力仍然较大。要保持定力,同时有所作为,坚持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继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坚持结构调整政策。
一、部分指标短暂回落是经济运行的正常现象
8月份数据显示,工业、投资、货币供应等部分经济金融指标出现一时回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9%,增速比上月低2.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名义同比增长13.8%,增速比上月低1.9个百分点。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2.8%,增速比上月末低0.7个百分点。
部分指标有所回落反映了经济新常态的复杂性。我国目前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过程,面临有效需求不足、投资效率下降、产能过剩、地方政府债务和私人部门杠杆率过高等种种困难,经济增速出现下滑在所难免。经济新常态本质上是增长动力的转换,是原有竞争优势削弱、新竞争优势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应更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而不仅是增长的速度。随着刘易斯拐点到来、要素成本提高,过去30年年均近10%的高增长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潜在经济增速将下行至7%左右,但这比日本、韩国当年次高速增长时期的增速仍高2至3个百分点左右。
部分经济指标的短暂回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世界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外需增长放缓。7月份,IMF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下调了0.3个百分点,降至3.4%;将全球货物和服务贸易量增长预测下调了0.3个百分点,降至4.0%。二季度,日本经济环比折年率为-7.1%,创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欧元区GDP环比零增长,德国、意大利GDP环比均下降0.2%;新兴经济体困难增加,其中巴西经济出现“滞胀”态势,二季度GDP同比下降0.9%。二是前期我国企业库存增长较快,去库存压力较大。7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同比增长14.6%,增速高于去年同期8.5个百分点,产成品库存增量是去年同期的2.5倍。此外,今年夏季气温偏低和去年基数较高也拉低今年部分指标同比增速。
经济增长指标有所回落不影响我国翻一番的战略大局。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GDP比2010年翻一番。要使2020年GDP规模比2010年实际翻一番,需要2011年至2020年均实际增长7.2%。由于2011年至2013年分别增长9.3%、7.7%和7.7%,则2014年至2020年GDP仅需年均实际增长6.7%,即可实现翻一番目标。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7.4%,仍处于年初预定的增长目标区间。
货币信贷指标有所回落,但仍处于合理水平。2013年末,我国M2/GDP达1.95,在国际上处于较高水平。我国中央银行牢牢把握流动性总闸门,适度调节市场流动性水平,促进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信贷合理增长。8月M2增速尽管有所回落,但仍在正常范围内,与宏观经济指标基本相适应。根据理论和经验分析,M2增速应高于GDP与CPI增速之和2个百分点左右。8月份CPI同比上涨2.0%,上半年GDP增长7.4%,M2增速高于二者之和约3.4个百分点。
二、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
我国经济金融运行基本平稳,不少方面表现突出。一是我国经济仍然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7.4%,增速比2013年世界平均水平高4.2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分别高6.1个和2.7个百分点。二是工业企业利润增长较快。前7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35万亿元,同比增长11.7%,增速分别比去年同期和今年上半年高0.6个和0.3个百分点。三是近两个月贸易顺差连创新高。7月份,出口同比增长14.5%,增速创2013年5月以来新高,贸易顺差473.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扩大了1.7倍。8月份,出口同比增长9.4%,贸易顺差498.4亿美元,创月度历史新高。四是股市回暖迹象明显。7月以来,股价明显上涨,至9月25日,上证综指收盘价为2345.10点,比6月末上涨14.5%。
就业形势稳定。二季度,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8%,与一季度持平。前8个月,31个大中城市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70多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10多万人,接近完成全年就业目标。
二季度,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00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的统计分析显示,劳动力市场供求总体平衡,需求略大于供给,求人倍率为1.11,与上季度持平,比去年同期上升0.04。三季度,人民银行企业家问卷调查显示,招工难仍然是企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42.4%的企业反映“劳动力成本高、招工难”,占比比上季度高0.4个百分点。
物价基本平稳。前8个月,CPI同比上涨2.2%,比去年同期低0.3个百分点。其中8月份CPI同比上涨2.0%,比上月低0.3个百分点。物价水平基本延续今年以来的平稳态势。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一是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6.6%,比去年同期高1.3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高0.6个百分点。
二是工业结构中,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好于传统产业。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总产值达6.1万亿元,同比增长11.2%,对应增加值增长12.4%,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3.6个百分点。8月份,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1%、9.3%,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分别高3.2个和2.4个百分点。
三是内需结构进一步改善。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为52.4%,比去年同期高0.2个百分点。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1.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6%,比上月加快0.1个百分点。
四是投资结构优化。服务业投资增速快于制造业,民间投资占比继续提高。前8个月,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18.2%,比第二产业投资增速快4.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9.0%,比全部投资增速快2.5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4.9%,占比比去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
五是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2%,碳排放强度下降5%左右,是多年来降幅最大的。
六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2013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申请82.5万件,同比增长26.3%,连续3年位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的国际专利申请量和占全球比重均创新纪录。中国已超越德国,在《专利合作条约》体系中排名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一是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快,结构优化。8月末,全部产业部门中长期本外币贷款同比增长11.4%,增速比去年同期高2.8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3.8%和15.2%,增速分别比去年同期高10.2个和4.7个百分点。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4.9%,增速比去年同期低1.8个百分点,其中钢铁、建材行业同比分别下降9.1%和7.1%。
二是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增速持续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8月末,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22.7万亿元,同比增长14.8%,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1.6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4.3万亿元,同比增长13.9%,比各项贷款增速高0.7个百分点,比同期大型和中型企业分别高4.6个和1.9个百分点。
三是西部地区贷款增速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8月末,西部地区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1%,增速分别比东部和中部地区高4.7个和1个百分点。
四是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快速增长。8月末,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余额为1.02万亿元,同比增长49.7%,增速比去年同期高15.8个百分点,比同期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高29.9个百分点。
三、经济预期向好,增长潜力仍然较大
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潜力较大。国际经验表明,赶超型国家人均GDP接近前沿国家的70%时,追赶动力才有所减弱。2013年我国人均GDP相当于美国的 12.8%,日本的17.7%,因此我国增长潜力仍然较大。
一是城镇化仍有较大发展空间。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3.7%,不仅低于高收入国家水平(80%以上),也低于与中国发展阶段相近的发展中国家水平(60%左右)。根据世界银行数据,美国、日本、法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分别为1.6%(2010年)、3.0%(2012年)、2.9%(2012年)。按2012年劳动力总量计算,如果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比降至美国水平,可以释放劳动力2.4亿人;降至日本、法国水平,可以释放劳动力2.3亿人。城镇化进程可以有效缓解15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下降对经济的冲击,延长人口红利。
二是服务业发展前景广阔。根据世界银行2010年数据,在人均GDP低于我国的59个样本国家和高于我国的70个样本国家中,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平均为50.36%和65.72%,均高于我国同期的43.2%。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就业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每提高1%,将拉动服务业就业增长0.306%。
三是国内区域差异较大,成为持续增长的潜力之一。中国经济呈现明显的东中西部阶梯发展特征。2013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前三位的是天津、北京和上海,分别达到99607元、93213元和90092元,而后三位是贵州、甘肃和云南,分别为22922元、24296元和25083元,排名第一的天津是最后一位贵州的4.35倍。落后地区相对发达地区具有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后发优势,他们在追赶发达地区的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活力。目前,落后地区追赶发达地区的势头已经显现,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也快于城镇居民。2014年上半年,东中西部地区GDP平均增速分别为8.0%、8.0%、9.3%,其中贵州增长10.8%,增速比上海和北京分别高3.7个和3.6个百分点。2014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同比增长9.8%,增速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2.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2.77,比去年同期缩小0.06。
各项结构改革有序推进,制度红利逐渐释放。一段时期以来,各级政府通过简政放权,发挥市场作用,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消除制度障碍,释放增长潜力。新一届政府成立后,取消和下放了6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实现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覆盖,推进利率市场化,推进投融资、税收、流通等体制改革。目前改革效应开始显现,未来潜力还将进一步释放。例如,2014年前8个月,全国新登记注册工商企业813万户,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3月至8月新登记注册企业同比增长61%,社会投资和创业热情迸发。再如,简政放权加上“定向减税”、“定向降准”等财税金融措施,有力地支持了服务业、“三农”、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新兴业态的发展。3月至8月,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业新登记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24.6%,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同比增长101.5%,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94.4%。
景气指数回升,经济预期向好。中国人民银行2014年三季度企业家、银行家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表明,企业家和银行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虽然仍处于低位,但预期向好。对下季度,企业家和银行家宏观经济热度预期指数分别为35.6%和33.5%,较对本季的判断分别提高3.4个和4.3个百分点,说明市场主体对经济发展的信心增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指数为50.6%,较上季度上升0.6个百分点,显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意愿回升。居民收入和就业感受指数也有所回升。居民当期收入感受指数为49.2%,较上季度提高0.9个百分点。对下季度,城镇居民未来收入信心指数为52.5%,较上季度提高0.9个百分点。居民就业感受指数为39.2%,较上季度提高0.5个百分点。
四、全面准确看待经济形势,继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
在经济运行新常态中,部分指标出现波动是正常现象,一定程度上也是市场自主调整的结果。我们不能一味追求高增长,而要追求创造就业、增加收入、提高效益、没有水分、节能环保、持续发展的合适增长速度。
要继续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保持定力,有所作为,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增强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继续为经济平稳增长、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促进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要不断完善和创新货币政策调控思路和方式,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和结构性调控,加大对农业、小微企业、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改善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
要把货币政策调控与深化金融改革结合起来,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民营银行试点工作,清理规范金融业准入限制,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
要采取综合措施维护金融稳定,努力控制和降低企业的杠杆率,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作者为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