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沙暴、雾霾等恶劣天气多发,不少居民对城市空气质量越来越关心。努力提升居民的幸福感,推进宜居城市建设,就是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9月25日,“2014中国城市森林建设座谈会”在山东淄博召开,会议探讨城市环境改善等与居民密切相关的话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城市环境不乐观
家住北京陶然亭的13岁少年李申奥,最近咳嗽不止。去医院检查后,他发现自己患上了慢性咽炎。大夫说,现在城市空气污染较重,患咽炎的人很多。
咽炎多发,折射了当前城市环境形势的严峻。环保部门前不久发布的《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去年全国重点监测的74个城市,空气质量超标的占95.9%,仅海口、舟山和拉萨3市空气质量达标。首都北京周边的邢台、石家庄、邯郸、唐山、保定、济南、衡水、西安、廊坊和郑州,名列空气质量倒数10位。
这74个城市涵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其监测指标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PM2.5、一氧化碳和臭氧。从去年全年看,74个城市中,空气超标天数比例平均高达39.5%。超标天数中,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达20.7%。以北京市为例,达标天数仅占48.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占16.2%。从各指标来看,PM2.5达标城市比例为4.1%,PM10达标城市比例为14.9%,二氧化硫达标城市比例为39.2%。珠三角区域9市PM2.5均超标。长三角区域PM2.5仅舟山达标,其他24个城市全部超标。在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无一例外PM2.5和PM10均超标,有6个城市二氧化硫超标,有10个城市二氧化氮超标,有7个城市一氧化碳超标。
城市空气质量欠佳,直接后果是雾霾频发、酸雨普降。
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473个监测降水的城市中,有44.4%降下酸雨。全国平均霾日数为35.9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华北中南部至江南北部的大部分地区,雾霾天为50至100天,部分地区超过100天。2013年1月和12月,中东部地区发生了两次较大范围区域性灰霾污染。1月份灰霾污染持续17天,74个城市发生677天次的重度以上污染天气,其中重度污染477天次,严重污染200天次。污染较重的区域主要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特别是河北南部地区的石家庄、邢台为污染最重城市。12月1日至9日,中东部地区集中发生了严重的灰霾污染过程,74城市发生271天次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其中重度污染160天次,严重污染111天次。污染较重的区域主要为长三角区域、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东北部分地区,长三角城市群为污染最重地区。
城市环境如此严峻,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心里沉甸甸的。
生态修复不容缓
历史上,因城市污染导致严重后果的举不胜举。以1952年12月英国伦敦雾霾天气为例,4天之内,死亡超过4000人,前后有上万人丧生。近年来,全国各地频发的雾霾天气,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认为,城市空气污染严重,主要有3方面原因:一是污染气体排放,比如机动车尾气、燃煤、厨房油烟、建材有毒气体;二是城市外围植被破坏,裸土大增,扬尘长途输入城市;三是重化工污染气体排放。我国城市空气污染形势严峻,生态修复刻不容缓。而在城市及城市周边大力造林,则是促进城市生态系统恢复的有效途径。
众所周知,森林可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广东省惠州市林科所所长周纪刚告诉记者,森林蓄积每生长1立方米,就能吸收1.83吨二氧化碳,放出1.62吨氧气。人工林的固碳作用更加显著。以人工桉树林为例,桉树生长速度相当于针叶林的20至30倍,5年至7年就可成材,生物量相当于原始林在自然情况下100年至150年的产量。可以这样说,造林就是固碳,绿化等同于减排。在城市及其周边大力营造人工林,不仅可直接净化空气、防止风沙扬尘,而且通过减缓热岛效应,可降低城市气温,间接减少空调污染物的排放。
实际上,西方发达国家治理城市污染,已有很多成功典型。在德、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历史上城市污染也曾很严重,经过人工植树和环境综合治理,城市环境面貌发生了质的改观。如今,这些国家不少城市绿化率超过50%。
森林入城成果丰
初秋的广东惠州,空气清新,满眼皆绿。
几年前,这里生态环境问题也很突出。由于地处全国经济最活跃的珠江三角洲,惠州水污染、大气污染问题尤其突出。
惠州市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张言扬告诉记者,近年来,当地大力营造城市绿地,构建成“山环水绿,绿廊穿梭,环境优美,生态优良”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目前,惠州有26个林业自然保护区、43个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61.28%,实现了城市、森林、园林三者有机融合。今天,惠州空气质量已入列全国十佳,森林生态旅游已成为惠州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惠州只是当前各地倡导森林入城、大力营造城市森林、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一个范例。早在10年前,林业部门就围绕“大地植绿(植树造林)”和“心中播绿(宣传教育)”两大主题,在全国140多个城市,实施了一系列城市森林建设工程、湿地修复工程、生态文化建设工程和生态文明教育工程,力图在城市市域范围内构建林水相依、林路相依、林居相依的森林生态系统。自2004年以来,全国已有58个城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据统计,2011年至2013年,全国城市分别完成新造林1670万亩、1880万亩、2612.7万亩。
可喜的是,城市生态修复已向区域共治、携手联动方向发展。以北京沙暴天气治理为例,过去5年来,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4省市,在首都北京周边人工造林15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64%。环京津风沙源地区沙化土地面积减少了4060平方公里,不仅首都沙尘灾害天气显著减少,整个华北空气含尘量也显著降低。
9月19日,环保部门发布了8月份重点区域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与去年同期相比,重点监测的74个城市空气平均达标天数,由78.7%提高到80.4%;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均有所改善。全国城市空气质量稳步改善,与各地大力营造城市森林有很大关系。
去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可以想见,不远的明天,我国城市街道将更绿,天空将更蓝,空气将更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