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9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人才红利”持续释放
文 森

前不久,李克强总理听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设立20周年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汇报时,许多科技人员向总理抖出研究工作中的一些无奈,整天为科研项目审批和申请项目资金“跑路”就是一件十分头痛的事。总理诙谐地表示,不少科研人员为申请项目支持,很大的精力就花在了“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

这是当前不少科研机构面对的尴尬,也是科研工作生态的一个真实写照。

充分释放中国的“人才红利”已经成为全面深化改革、打造经济新常态下国家竞争力的主要着眼点。但现在让科研人员一门心思做科研的环境尚不宽松。一线科技人员必须是“多面手”,什么都得会干,如采购、财务、统计等,甚至鉴别发票真伪,另外还要应付各种非学术的事情。因此,如何给更多的科研人员“减负”,让他们真正塌下心来,甘于坐“十年冷板凳”,一心一意埋头做学问,就是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就是必须营造的宽松治学环境。

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现在的科技条件和人文环境已经今非昔比。但在新的历史阶段,还存在不少束缚人才积极性创造性充分涌流的体制机制障碍。当前国家必须认真研究,拿出具体办法,加大加快科研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切实创造让科研人员不受干扰、潜心研究的宽松环境,给创新、创造人才更充沛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

当务之急是要让各级领导干部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要让那种科技人员整天为项目、为科研经费“蹲在会上、跑在路上”的现象,变为各级领导干部跑在“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创造环境迫不及待”的伯乐识才用才路上的新景象。我们要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利契机,不遗余力地推进人才制度创新,坚决扫除一切阻碍人才发展的“拦路虎”和“绊脚石”,坚决破除人才评价标准单一、人才流动身份固化、人才激励缺乏相容性等体制机制障碍,努力营造识才用才的工作环境、引才聚才的政策环境、留才厚才的生活环境、爱才敬才的文化环境。

(原载于9月22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