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3日,2014年联合国气候峰会在纽约总部举行,来自12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及经济、商业和民间团体的代表,将各自表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和愿景,并为明年巴黎气候大会达成气候变化新协议凝聚共识。
气候变化问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早已为世界各国所重视。近年来,可再生能源技术成本下降,全球已有约60个国家设立了500项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法律。此外,约40个国家建有碳排放初级市场交易系统。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全球更倾向于达成一项气候变化新协议。
然而,多年来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新协议的谈判却难有突破性进展,特别是涉及注入温室气体减排量分配、治理资金分担等具体利益问题时,部分发达国家热衷于做“言语的巨人”,以气候问题对他国施压,却不愿意在具体问题上承担应有的历史和现实责任,成为世人眼中“行动的矮子”。
其实,抛开应对气候变化谈判中复杂的历史原因与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不谈,有些方面内容需要厘清。
首先,应对气候变化,加大减排力度,长期来看对宏观经济增长是有益的。比如全球经济和气候委员会日前发布《新气候经济报告》认为,通过对清洁能源、优化的产业能效以及更高效的交通系统进行投资,不仅可以避免气候变化带来的恶果,也可让全球经济保持持续增长。
其次,低碳领域具有巨大的投资潜力。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是高尚的事业,也是有丰厚回报的生意。在各国政策指引明确、法律完善的情况下,市场能够有效地推动低碳产业的快速增长。一些北欧国家诸如丹麦、芬兰等国相关清洁技术产业的成熟,便是明证。
最后,应对气候变化,行胜于言。这方面,中国已付出了实际行动,如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这也得到各方面的肯定。此次峰会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专门表述,联合国高度赞赏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作出的积极努力和取得的显著成就。这个评价十分中肯,毕竟,“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