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号汽油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可鲜为人知的是,要精准调和出93号汽油绝非易事。过去国内企业多采用人工调和方法,一次调和成功率不足50%。听闻国外企业有自动调和技术,有些企业以高价引入,谁知“洋设备”水土不服,用上两年就罢工。想在国内找好技术,犹如大海捞针,苦寻无门。
在了解到石化企业面临的这个共同难题后,中北国技(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依托中科院强大的创新资源,定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油品在线自动优化调和”技术。在中北国技的撮合下,中科院自动化所与中国石油大庆石化分公司合作,在大庆石化进行产业化应用。
项目验收时发现,这项技术一次调和成功率为100%,可媲美国际知名企业同类产品的技术水平,价格却低廉不少。这项技术相继被应用到燕山石化、独山子石化,并开始延伸到柴油在线优化调和技术研发。专家估算,全国现有的中等规模炼油厂若全部应用这一技术,仅汽油生产一项每年就能为国家产生几十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
获得实在利益的企业由衷感谢中北国技这位“大媒人”,有些企业还主动要求追加转移服务费。中北国技(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潜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到目前为止,中北国技已完成或促成的技术转移和服务项目近100项,项目投资总额达20多亿元。中北国技一年也能获得近千万元的技术转移相关收入。
除了油品调和这样的从企业需求出发,提供“一站式”技术转移服务的模式以外,于潜还向记者介绍了其他模式:
一种是整合业内工程资源以及科研院所技术能力,由他们牵头整体承担工程项目,实施“交钥匙”工程。比如,他们整合了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自动化所等多家单位的技术优势,成功地为湖南省某县实施了LED路灯改造项目。
一种是与行业骨干企业合作,技术“中试孵化+示范应用+行业推广”服务模式。比如他们将中科院的钢坯动态防氧化技术在首钢集团进行产业化示范,继而成功复制到与宝钢集团、河北钢铁等公司的合作。
一种是技术挖掘、买入与经营模式。比如他们收购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生产技术,组织团队成功对其进行产业化,再以收取技术转让费形式转让给了重庆、山东等地的多家企业。
此外,中北国技还与地方政府共建技术转移平台。就在今年8月,他们参与发起的中科院资源再生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揭牌,攻克连云港市多年来难以解决的磷尾矿渣、碱厂排放“牛奶湖”等问题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