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发生时,总有记者不惧危险冲锋在第一线,以最快速度把新闻传递出来;在偏远地区,总有记者不辞辛苦走村进寨,报道基层真实鲜活的故事。解放军报记者李鹏、春城晚报记者杨质高、中央电视台记者孙振涛,就是3位记者中的代表。
写文字,拍照片,传视频,发微博……任军事记者10年来,解放军报、中国军网记者李鹏总是以一幅右肩背着摄像机、左肩挎着照相机、一手提着三脚架、一手捏着采访本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10年来,李鹏多次深入西藏、新疆和内蒙古边防部队,有4年春节在边防采访中度过。
2012年5月,从三亚驶向西沙群岛的船只遭遇台风,军舰在巨浪中摇荡,李鹏“哇”的一声把刚刚吃的晕船药全吐了出来。船刚靠岸,他不顾随舰军医阻拦,立即架设直播设备,把守岛官兵的风貌通过互联网传向了世界。
2013年1月,李鹏和同事丁海明、何友文赴东北采访藏族班长降巴克珠时,遭遇寒流天气,当地气温降至零下30摄氏度,大家背起二三十公斤重的采编设备和官兵一起顶风冒雪闯进林海。严寒中,摄像机无法正常工作,李鹏就脱下毛衣裹在机器上,拍下了中国特种兵耐严寒训练的珍贵影像。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新闻工作者不但要努力发现和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事例,自身在采访报道中也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刚从云南鲁甸地震灾区回来不久的春城晚报记者杨质高说。
8月3日鲁甸地震发生后,杨质高当晚10点多就赶到鲁甸县城,接下来是马不停蹄地工作:在县医院采访伤员后写稿传往报社,晚上11点多又赶往震中龙头山镇。在黑暗中,杨质高也不记得道路是从哪里断开、徒步走了多远进入震中,他只记得经过了好几个塌方路段,一路险象环生。
到达骡马口加油站时,已是凌晨2点多,杨质高和蓝天救援队队员遇到请求救援的村民们,经过几个小时努力,大家从废墟中挖出一名16岁的女孩儿,不幸的是她已离开人世。“作为记者,我到灾区是为了采写新闻,但同时作为一名普通人,对遭遇灾难的同胞伸出援手是最基本的。”杨质高说。
12日,杨质高迎来了换班同事后返回昆明休整。但18日,他又自愿再次进入鲁甸——这次是为了寻访灾区大学生,给“全国晚报助学行动”提供信息,让学子们得到帮助并顺利进入大学。杨质高同样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价值观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对于一名电视记者来说,摄像机拍下的每一个真实、及时的画面,每一次客观、公正的报道,都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央电视台云南记者站站长孙振涛这样认为。
作为中央电视台常驻地方的记者站,贴近基层是孙振涛和他的团队最大的优势。孙振涛经常与同事们一起,深入到云南贫穷、艰苦的偏远农村,挖掘鲜活、感人和少为人知的基层故事,这样的节目也许在荧屏上仅呈现五六分钟,而他们一“走”就是10天、20天。当人们吃着热腾腾的年夜饭、一家团圆地观看春晚,他们却拿着摄像机奔走在云南的高山峡谷间。
孙振涛说:“记者站的优势在于深入基层,我们大部分时间奔走于云南的群山之间。既然选择了记者这份职业,到现场去,就是我们的天职。”
(新华社昆明9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