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9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服务国家战略 助力丝路建设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暨经济日报大型采访调研活动汇报会发言摘编
9月3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暨经济日报大型采访调研活动汇报会在北京举行。图为会议现场。   本报记者 李景录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

加强制度性安排

“一带一路”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上最近关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讲话,正在逐步形成完整的区域发展战略体系构想。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主要有3点认识和建议。

第一,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国际层面的战略思路。中国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应该是全覆盖,其中,西北五省区是主体部分,五省区要加强分工协作、形成“地域共同体”。比如,新疆建“核心区”、甘肃做“黄金段”、陕西为“新起点”等,五省区要挖掘自身优势,明确功能定位。从国际层面来讲,中国也要和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其他国家形成“地域共同体”。

第二,丝绸之路经济带要注意区别“路”与“带”的关系。丝绸之路经济带是通过丝绸之路这条“路”形成经济社会的文化联系,再借由文化联系构建起开放的网络状经济带。这也就意味着,丝绸之路经济带首先要实现通道建设,包括铁路、公路、航空的大通道以及管道、信息通道等。当然,丝绸之路经济带还应该是国际交往带,其中包括经贸交往、文化交往等,通过经济文化活动密切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

第三,我国“十三五”规划应将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作为重要着力点,统筹规划,搞好顶层设计。

从长远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应有制度性安排,依托上海合作组织,向区域合作组织或者自由贸易区发展。

(本报记者 祝惠春整理)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张孝德:

推进战略与实践结合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兴起,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这是中国的事,更是全世界文明发展趋势转型的空间标志和地理标志。我们应该从世界的大视角和世界文明大循环、长周期的视角,看待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具体而言,丝绸之路经济带应有4个战略定位。

首先,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引领战略转换和创新的平台,意味着我国将成为重要的发展动力源,需要我们自主引领,努力超越。

其次,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实施立体对外开放战略、文化柔性外交战略的实验基地。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已经推进的产业中,不论从技术含量、生态含量、绿色含量和文化含量上来说,都比东部和中部地区更高。这些产业凸显的是西部地区所具有的地理优势、文化优势、发展新能源优势等诸多优势,为西部五省区的开放提供了更高的平台。

再次,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生态产业、新兴产业、传统民族产业融合创新的高地。丝路沿线五省区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但也要有选择地承接。西部的优势是发展生态产业、新兴产业、传统民族产业等的平台,相关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决不能放弃这些优势。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生态文明导航、文化引领与自主创新综合发展最优的西部发展新模式的探索区。丝路沿线各省区要形成发展新模式,充分考虑生态文明导航、文化引领和自主创新,致力于成为综合发展最优的模式。

此外,丝绸之路沿线省区应有更大的自主改革权。地方要着力发展内源型经济,而非简单的GDP拼凑,使经济真正具有持久动力。此外,还应大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研究,推进战略与实践相结合。

(本报记者 王 晋整理)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孙学工:

做好五方面“协调”

我国要从国际国内2个层面、5个方面做好协调工作,系统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在国际层面,应做好2个方面的协调工作。其一,要在探索建立机制上做好协调,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途沿线国家以某种方式组织起来,搭建国家间的工作机制和平台,特别是交通、能源、贸易等专业部门之间联合编制行动计划,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其二,要注重与丝路之外的一些经济体间的协调,比如,与欧盟等经济体建立对话和沟通平台。

从国内层面而言,应建立3个方面的协调机制。第一是中央和地方的协调。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国家战略,在前期打基础阶段,国家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比较大的投入。同时,地方政府应该充分发挥熟悉情况、交流密切等优势,和相关部门充分配合。

第二是沿海和沿边地区的协调。沿边地区拥有地缘优势,但在资源禀赋、产业等方面的互补性不强,因此,发展过程中应将沿海和沿边地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比如,产业可以向西部转移,也可以经由沿边地区向国外转移。另外,沿海地区的技术、设备走出去,也可以跟沿边劳动力优势相结合,将西部作为走出去的一个基地。

第三是沿线省市的协调。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而言,同质化竞争在一定程度上难以避免。但这种竞争不完全是坏事,也是促进各地发展的一种动力。此外,从国家规划层面讲,各省份应有明确分工,充分认识到细分市场的重要性。

(本报记者 董碧娟整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部长赵晋平:

找准发展着力点

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的增长。2013年,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总量的份额达到12.4%,中国将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将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尽管在经济增长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人均GDP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发展依然受到资源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面临一些不确定性。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我国才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丝绸之路”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符号,它意味着一个和平促进中国和周边国家经济合作、人员往来的网络的构建。

在当前阶段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应该主要着力4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二是加快推进相关地区的自贸区建设;三是筹建区域政策性金融机构;四是开展广泛的交流与政策对话。

落实上述工作,要有着力点。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首先,认识到“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哪个地区能够单独完成的,而是需要通过东中西部联动发展。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需要借助东部地区在人力、资本、技术等方面的要素资源,同时借助国际大通道,直接和中亚等国家实现基础设施和贸易投资的互联互通。

其次,“一带一路”沿线城市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国际大通道的建设方面。比如,欧亚大陆桥已在促进我国和周边国家经贸合作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应该着眼如何去构筑一个新的贸易投资和开放平台,目前沿边地区的跨境经济合作区就是有效加强国际贸易投资合作平台的重要实践。通过这样的平台,要素和产业会聚集在一起,将在推动沿线城市和国家间的合作上产生积极的作用。

第四,应该推动企业“走出去”。为此,我国要更好地去谋划产业布局调整,加强和周边国家、相邻国家之间的产业合作。

总之,“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内容,将成为新时期促进我国贸易投资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也为我国经济未来发展创造出巨大的空间。

(本报记者 陈 静整理)

银川市委常委、副市长王久彬:

布局平台 加速融入

“一带一路”是银川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银川致力于将自身打造成“中阿合作共赢之门”,使中国从银川走向阿拉伯国家,让阿拉伯国家进一步认识中国。

近年来,银川用国际化视野和全球思维,重新审视、重新定位、重新谋划,在“一带一路”大战略的引领下,从对外开放的“后院”变成向西开放的“前庭”,先后布局了一批重要的平台。

一是建设了综合保税区,正在加快制定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试点方案,推动银川综保区向自由贸易园区转型升级;二是建设阅海湾中央商务区,成为中阿博览会永久会址所在地;三是建设宁夏生态纺织示范园,预计年产值将达到300亿元;四是高起点建设滨河新区,将其定位为银川城市副中心和未来宁夏发展新空间,着力打造生态城、文化城、旅游城和产业城;五是建设银川iBi育成中心,短短一年时间,就聚集了一批优质IT资源,网络交易额达到1800亿元。通过这些大平台的建设,构筑起了对阿开放的核心区,使银川成为引领宁内蒙古陕甘毗邻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龙头。

努力把比较优势与国家战略和自身条件结合起来,银川加速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快做好陆路联通,加强与阿拉伯国家的人文交流。如今,银川对“一带一路”有认识、有机遇、有基础、有条件、有作为、有目标,通过不懈努力一定会有更大收获。 (本报记者 金 晶整理)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哲:

全力打造产业高地

按照“制造支撑、技术创新、产业服务”的基本思路,西安经开区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全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产业高地。一方面,提升产业吸纳和辐射能力、平台支撑和服务能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做强做大自身。另一方面,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寻找与沿线区域开放合作的契合点,以此准确定位,避免一哄而上。

最近,西安经开区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邀请专家研究论证,制定了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总体工作思路。二是积极策划向中亚推介项目活动,完成了摸底调研和企业动态名录库建设工作,并主动争取在“中亚—长安产业园”规划中承担建设“西安经开区中亚产业园”的任务。三是积极参加各类“丝绸之路经济带”经贸活动,组织区内企业考察调研中亚等国的市场需求,着手研究产业对接、功能支撑及扶持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在国家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机遇面前,西安经开区将集中智慧、注重创新、加快实践,为西部产业发展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本报记者 孙 璇整理)

商务部综合司发展处处长刘天民:

发挥经贸合作先导作用

扎实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要发挥好经贸合作的基础和先导作用,推动我国与丝路沿线国家形成高层次、宽领域、全范围的合作。

首先,要深挖贸易增长潜力,优化对外贸易结构。过去10年,我国与丝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年均增长21%,高于同期外贸增速6个百分点,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从9%提高到14%。只要我国与沿线国家不断相互扩大市场开放程度,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商机依然广阔。我国将不断深化贸易、服务、通关等全方位合作,完善中国亚欧博览会、中国西部博览会等平台,推动贸易结构优化和贸易方式创新。

其次,要统筹“走出去”和“引进来”,扩大双向投资合作。过去10年,我国企业对经济带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额从1.8亿美元扩大到86亿美元,这充分表明我国企业“走出去”潜力巨大。商务部将引导我国传统优势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到丝路沿线国家投资,加强与经济带沿线国家能源、资源和农业合作开发,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产业带。

第三,要推动国际大通道建设,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路和铁路的便捷通行、油气管网和输电线路的运营将极大推进丝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商务部将积极推进亚欧大陆桥、中巴经济走廊等骨干通道建设,推进建立统一的运输协调机制,降低国际货物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

第四,要加快自贸区建设,深化区域、次区域合作。高水平的自贸协定,为要素自由流动提供保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较高形式。商务部将充分推进现有区域、次区域各种组织间的合作,及时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本报记者 顾 阳整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陈秋霖:

新丝路新在哪里

我国通常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称作新丝绸之路。那么。新丝路新在哪里?

第一,新丝绸之路是一条路,更是一张网。要织好这张网,网到更多、更大的鱼,就得有新的思路。中国发展正进入新常态,适应新常态,一个重要的思路就是从竞争式发展到协同发展转变。区域间的竞争是我国过去几十年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在逐渐显现,出现过度竞争损害当地利益、重经济成效轻民生成效、地区差异过大等问题。如今,我国在发展思路上更加强调协同,京津冀一体化就是协同发展思路的体现。新丝路发展,也同样要有协同发展的概念,有协同,有合作,才能吸取过去发展的教训,避免过度竞争。

第二,新丝绸之路是经济复兴,也是文化复兴。对外开放和接轨国际,除了相互之间物质上的互通有无,更重要的还是文化认同和包容。如果没有这些,经济越发展,经济联系越多,冲突可能越多。新丝绸之路的发展要发挥文化的引导作用,这对我国整体的国家治理和国际战略非常重要。

第三,如果说古丝绸之路是贸易之路,形成的是陆码头文化,那么,新丝绸之路就不仅是贸易之路,更是民生之路。西北五省区人民的安居乐业应该是新丝绸之路的第一目标,应更加重视民生发展,尤其是重视教育、医疗等领域。

第四,新丝绸之路的根本是人才战略。西部发展最大的挑战是人才,留不住人才的状况不改变,就不能真正发展和持续发展。引进和留住人才,靠提高收入、靠发展前景、靠生活配套建设,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当地人才。要加强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对本地生源有所倾斜。

(本报记者 王轶辰整理)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