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您如何看待晋江新型城镇化实践,亮点何在?
杜志雄: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的“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
晋江的新型城镇化实践亮点很多,突出体现在“以人为本”这一点上。这里的“人”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外来流动人口,将其纳入城市化,实现从不完全城市化向完全城市化转变;另一部分是本地农业人口,实现从城乡分割的城市化向城乡一体的城市化转变。
晋江是民营经济发达、世界闻名的工业制造业基地,其发达的产业基础集聚了庞大的外来人口。晋江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采取“居住证”制度、作出“三不”承诺(承诺绝不让一名务工人员子女失去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绝不让一名务工人员因恶意欠薪领不到工资、绝不让一名务工人员维不了权)、强化技能培训扶持就业创业、鼓励外来人员购房安居、推动文化融合等措施,努力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就地城市化,享受城市化的福利。
记者:您认为新型城镇化应该怎样推进?难点在哪?
杜志雄:一般而言,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要处理好“人、地、产”这3个核心要素的关系。第一个核心是如何“化人”,真正实现人(包括当地和外来人口)的城市化。县域产业、经济发展、落实新型城镇化重点都要围绕这一点来展开。第二个核心要素是土地。土地财政依赖、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老路不可持续。因此,新型城镇化要创造性地打好“有效保护土地”与“集约利用好现有城镇用地”这两张牌。第三个核心要素是产业发展。优化发展产业,稳定提供就业是重点。可以说,没有产业和就业的城镇化不可持续。
对不同区域而言,由于3个核心要素存在的差异性,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尽相同。以晋江为例,让将近110万外来务工就业人员中有意愿的那部分人真正实现城市化、市民化,可能是新型城镇化的长期任务。实现这个目标,既取决于地方政府是否有真正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主观意愿”,还取决于是否有足够财力为新增城镇居民提供多元社会保障、基础设施配套等均等化公共服务的“客观能力”。意愿和能力如果能够有机统一,新型城镇化目标实现起来就会更容易一些。
在劳动力市场日益整合、人口红利流失的大背景下,推进外来人口就地城市化可能不仅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需要,更是保持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
记者:晋江的做法是否可以复制推广,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杜志雄:近年来,晋江把新型城镇化作为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动力,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实践证明有效的做法,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赋予有居住证的外来人口社会保险、医疗互助、义务教育等数十项市民化待遇;征迁过程中注意盘活存量低效使用土地,并在其中最好的地方建高质量安置房;以城市为依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重视保留根脉文脉,突出个性特征,等等。
各地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条件千差百异,虽然晋江的具体做法无法照搬复制,但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工作思路是值得肯定也可以借鉴的,尤其值得与晋江类似区域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