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一个月,北大荒水稻就开始收割。徐一戎已看不见今年的丰收了,但他用自己的精神和努力把丰收深深嵌在了黑土地上。我们感念他的功绩,赞美他的精神。我们呼唤更多的徐一戎,这是对科学精神的呼唤,也是对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礼赞
徐一戎是谁?是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终身不退休的研究员、我国北方水稻科学技术协会荣誉理事长。如果仅说这些,人们很难理解他一生对科学、对水稻的巨大贡献,也很难理解他留下的平凡而高尚的精神丰碑。
说得具体些,徐一戎在不适宜种植水稻的北大荒高寒地区,创新推广了水稻“三化”栽培技术和叶龄诊断等多项国内乃至世界领先的寒地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创造了黑龙江垦区2000多万亩寒地水稻平均单产1000斤以上的奇迹,被誉为我国“寒地水稻之父”。这样,人们对徐一戎的认识会更加生动、丰富。
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水稻生产研究者的徐一戎,我们可以用数字概括的是:他以90岁高龄直到今年5月去世前,一直坚守在水稻研究推广第一线,一年里他有100多天在办公室从事研究著述,100多天在田埂上现场科研指导,100多天到各个农场乡村讲课培训;他先后主持研究了《水稻计划栽培防御冷害技术》等20多项国内乃至世界领先的寒地水稻栽培科研成果;他累计培训稻农50万多人次,在田埂上行走9万多公里,是一个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人”。
透过这些数不完的数字,令我们难以忘怀的是,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深厚而扎实的科学精神、科学追求和科学风范。
他的艰苦创新精神。水稻研究的天然特性是离不开泥与水,需要与风霜雨雪、烈日严寒长年相伴,这是农业研究者需要忍受的“硬苦”。北大荒过去基本不种水稻,上世纪80年代前只种植了20多万亩,除了旱涝不保,产量也很低,在这里研究种植水稻等于从零开始。这就像在一张白纸上画画,画前人没有画过的画,还要画出满幅金色,需要勇气,需要创新,需要吃苦。徐一戎就是这么默默无声地走过来的,他一辈子走在水稻研究的田埂上和稻田里,吃苦与创新已经融进了他的血液。
他的求真务实精神。对科技工作者来说,求真务实意味着担当、责任与奉献。徐一戎早年推广的是“寒地直播水稻早熟高产栽培技术”,亩产达上千斤,获得过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但他发现,当地低温频发,直播技术难以发挥效用。当时,有人研究的旱育稀植技术可以解决这一矛盾。徐一戎决定改研究直播技术为旱育稀植,但这意味着他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几乎要全盘被推翻。在科学面前,徐一戎没有考虑个人的名利得失,毫不含糊地接受了这一技术,并开始实地攻关,最终使旱育稀植在北大荒广泛推广。
他的甘于奉献精神。这种奉献,在农业科技工作者身上体现为更为独特。曾有业内人士说过,像水稻栽培技术这种研究,很辛苦,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可能最后就是几行字,相当于一层窗户纸,捅破了大家就都知道了,很难产生经济效益,有的人甚至认为很不值。但为了国家,为了垦区,徐一戎说了一个字:值。
再有一个月,北大荒水稻就开始收割。徐一戎已看不见今年的丰收了,但他用自己的精神和努力把丰收深深嵌在了黑土地上。我们感念他的功绩,赞美他的精神。我们呼唤更多的徐一戎,这是对科学精神的呼唤,也是对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