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8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学防灾水平待提高
本报记者 沈 慧 实习生 王代强

专家认为,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高灾害预警能力是前提,还要补齐包括公众防灾意识等在内的短板,归根到底还是要提高科学防灾水平

近段时间,地震、洪灾、干旱、台风……自然灾害相继爆发,给受灾地区造成了严重的损失。面对猝然来袭的灾难,除了做好救灾工作,我们还应在防灾上做好哪些准备?

灾害预警待加强

防灾减灾,做好灾害预警是前提。“根据目前的预报监测技术,干旱、洪涝、台风等恶劣气象灾害基本能够提前3至4天准确预报,而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则相对困难。”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湖北省地震学会副秘书长曾克峰表示,仅就地震而言,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建立完善的地震预警系统,利用电波和地震波的时间差发出地震预警。

别小看这“一眨眼”的工夫。在几秒至数十秒的预警时间里,人们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减少地震损失。比如,人员的快速逃生,高速行驶中的列车减速刹车,输油管线提早自动关闭闸门避免污染及火灾等。

“应对自然灾害需坚持‘防灾为主,救灾为辅’,其中灾害预警是防灾减灾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环。”曾克峰表示。他建议,我国可以学习借鉴国外一些灾害预警做法。比如,2012年美国发生飓风前,政府曾直接派工作人员深入飓风可能波及的社区进行宣传,提示居民给汽车加满油、备好食物、水等。

防灾意识需提高

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提升灾害预警能力刻不容缓。但预警之外,还有很多需要补齐的短板,公众防灾意识即是其中之一。

“由于自然灾害防治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公众缺乏基本灾害防治常识。在一些山区,甚至经常发生不规范劈山开路、拦水造坝等现象。”曾克峰坦陈。

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在北京进行调研时发现,随机抽样的700户家庭,两成没有配备应急物资,其余八成有部分应急物资,但目的性不强。

日本问题专栏作家陈言介绍,在日本,为防患于未然,人们进入学校、职场的第一件事是参加如何逃生的知识讲座,养成“身上带一颗糖、一小瓶水”的习惯;日本的家庭大都存有一个月的粮食、一周的水。“正因为此,即便遭遇大的灾害,受灾地区大多也能保持稳定。”

有关资料显示,过去30年间,占全球6级以上地震数量20%的日本,死亡人数仅为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0.4%。

科技支撑要强化

精确预报自然灾害、迅速掌握灾情信息、科学评估灾害影响……防灾减灾,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应对灾害性天气,必须加大高科技投入,不断提高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黑龙江省气象局副局长高玉中说,科技是提升防灾减灾水平的根本。

在曾克峰看来,防灾减灾除了要加强科技支撑外,还应着重解决当下我国灾害防范工作的一些薄弱问题。比如,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人员配置大多不达标;一些城乡建设工程企业忽视建筑质量,致使建筑抗震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曾克峰建议,应加大防灾减灾投资力度,尤其是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帮助其建立自然灾害防治应急中心;鼓励全民参与到国家自然灾害防治工作中来,保证自然灾害防治经费的充足;应开展深入的灾害研究,摸清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地质、气象等基本情况,为防灾减灾做好前期准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