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8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智力援藏——
带出“不会走”的技术团队
本报记者 孙 璇
天津市第七批援藏医生董伯岩(左一)、苗振立(右二)在昌都县生格村为藏族村民义诊。 新华社记者 潘 旭摄

“我们现在最缺的不是大项目,而是人才!”谈到地区发展,西藏昌都地委委员、宣传部部长仁青罗布告诉记者,位于青藏高原深处的昌都地区对人才、技术的需求十分迫切。在一批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后,当地对口援藏把目标瞄向了最宝贵的“移动援建项目”——人才。

去年8月12日,昌都地区左贡县、芒康县交界处发生6.1级地震,震源深度10.0公里。第一天进藏履职的天津市第七批援藏干部董伯岩,接到了启动救灾应急预案、组建医疗队的命令。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氧气含量不到平原的一半,来自平原地区的大多数援藏干部刚开始都很难适应这样的环境。但是,援建昌都地区人民医院的5位医生第一时间就报名参加了抗震救灾医疗队。董伯岩作为首批医疗队成员,当天就赶赴震中,冒着余震和塌方的危险,翻山越岭,带着先进的救援经验和技术专长,展开医疗救助。

“一个个村子、一个个安置点巡诊排查,我们终于摸清了左贡县两个重灾区田妥乡和仁果乡的人员受伤情况。”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董伯岩告诉记者,“大多数本地医生没有受过专业的救灾培训,尤其不擅长灾后疾病防疫工作,我们要帮他们补上医疗卫生这块短板。”

像董伯岩这样的专业技术干部,在当地还有很多。他们在援藏岗位上充分发挥自身所长,不少都成为业务骨干。

去年9月,昌都地区丁青县突发150多人的肉毒杆菌中毒事件,援藏医疗队紧急赶赴现场,连夜奋战,成功挽救了38名重症患者的生命。昌都地区人民医院副院长西热多吉提到这次事件时,充满敬意:“这是一个高原奇迹!”

援藏干部带来了先进技术,还手把手地“传帮带”,为高原打造出了一支支“不会走”的技术团队。20年来,在昌都地区,援藏医生先后为本地医疗工作者授课上百次,系统讲授了医疗新理论、医疗救护、业务管理、仪器设备使用维护等多种知识,培训医务人员千余人,提高了当地医疗工作者的业务水平。

据天津市第七批援藏干部、昌都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孙刚介绍,20年来,仅天津市就选派了7批325名援藏干部赴昌都地区工作,并且紧密结合昌都发展实际,充实了大批专业技术干部,采取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选择卫生、教育、文化、市政、农科等领域急需的人才,为昌都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可持续的活力。

第七批援藏干部进藏以来,更加注重采取“请进来”、“派出去”和“岗位带徒弟”等方式加强“智力援藏”。据了解,通过援藏干部的努力,当地已经形成涉及文化、教育、农业等多个单位之间的多层次交流机制。

天津广播电视台与昌都地区广电局建立沟通衔接和技术支持长效机制。天津市为昌都地区电台、电视台的筹建、设备、技术等提供了全方位支持。

“我们晚间新闻主持人是跟着天津电视台主持人学习过的,普通话非常标准。已经有好几位主持人、编导到天津电视台学习过了。”昌都地区电视台台长尽美告诉记者。

“智力援藏”还把功夫用在了拓展教育水平上。东风汽车集团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选派了贡觉县5名优秀中学教师前往东风技工总校学习汽车修理专业知识,促进了昌都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如今在西藏,对口援建单位都把目光瞄准了专业人才建设。

人才的双向交流让昌都尝到了甜头,仁青罗布告诉记者,“昌都在天津、重庆以及6家央企的援助下变化大!援藏为我们带来了技术和人才,更让我们结下了最真挚的情谊。”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