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新知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4年8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银花”因最近的一则新闻而成了热词,那么“金银花”和“山银花”究竟是什么植物?有什么区别?弄清这些概念有助于我们了解“双花之争”由何而起——
金银花是谁?

在中国植物志中,能够称为“金银花”的,仅有忍冬科忍冬属的忍冬一种。而忍冬的干燥花蕾,也被各版次药典认定为“金银花”的来源。目前,问题出在“山银花”上。中国植物志中,明确注明有“山银花”称呼的植物有3种,即灰毡毛忍冬、菰腺忍冬和华南忍冬。此外,在引起争议的2005年版中国药典中,“山银花”除上述3种外还包括了黄褐毛忍冬。在这4种“山银花”中,以灰毡毛忍冬种植面积最大。

从药方典籍来看,河南、山东一带所产的忍冬,一直被认为道地品“金银花”。然而,在中国植物志中又明确写明,菰腺忍冬和灰毡毛忍冬长期以来作为“金银花”被收购和入药。说明二者和忍冬混称为“金银花”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仅在当地由于形态上有区分,也有“山银花”之名。因此,由于植物学分类和传统应用间的差异,使“金银花”和“山银花”之间多出了一些关系。

这4种忍冬到底差别在何处呢?首先必须指出的是,河南、山东所产忍冬与其他3种有显著区别,主要表现在花下有大型苞片,小枝有粗糙的直毛。这可以将它们与其他3种忍冬区分开来。其分布也较其他3种为广,因此种植量大。而其他3种忍冬则主要以西南、华南为多。

为什么西南各省要种植当地所产的灰毡毛忍冬和菰腺忍冬呢?除了在早期版本药典中都是归为“金银花”外,灰毡毛忍冬和菰腺忍冬的花序较密集,单位面积产量更高,虽然价格也比较低,但种植户收益更大一些。

一些研究报道显示,忍冬和“山银花”所含成分在种类和量上存在差异。在2005年之前的药典版本中,检测的活性物质是绿原酸,因而忍冬和“山银花”没有显著差异。而后来人们发现另一种成分,即木犀草苷在这几种忍冬中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忍冬中木犀草苷含量普遍高于各种“山银花”,幅度约为2至5倍不等,因此有新闻报道热炒“木犀草苷是金银花‘降火’的关键物质”,导致“山银花”市场受到一定挤压。2005版药典将木犀草苷替代绿原酸成为检测标准物质,又将南方大量种植的、原本可以以“金银花”收购的灰毡毛忍冬等剔出了“金银花”之列,这无疑又给南方山银花市场带来沉重打击。

实际上,无论是绿原酸还是木犀草苷,其活性研究都还比较基础,药理作用众说纷纭。而中医的“上火”概念涵盖了病毒感染、溃疡、炎症等多种病症,因此,木犀草苷和这些病症之间是否具有疗效仍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此外,木犀草苷是否能作为判断药材原植物质量的标准依然值得商榷,因为这些次生代谢产物本身就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一个简单的例子,即使是正品的忍冬,其木犀草苷含量就有一个从北向南的递减过程。或许,木犀草苷本身就是一个受到纬度影响的性状,或许“山银花”在北方种植,其木犀草苷含量就能提高。

作为药物,必须满足有效成分明确、药理毒理特性明确、制备和检测方式明确等诸多要求。而药材原植物则经受太多变量,即使在满足其所规定的标准下,其他成分的含量和功效也是不明确的。同时,原植物在分类学上的争议,以及传统用途和现代分类学之间的矛盾,也让药典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

(果壳网供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