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8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积极发展家庭农场——
更多年轻人走上农业舞台
本报记者 沈则瑾

33岁的夏剑峰原在上海市一家外资企业上班,见父母种地辛苦,就回家当了农民。他先在10多亩承包地里种花卉,年收入只有三四万元。2013年,他种了20亩草莓、10亩西瓜和40亩水稻,收入达到近50万元。今年总收入预计达70余万元。

夏剑峰是上海市郊金山区最年轻的家庭农场经营者之一,截至今年6月底,上海有夏剑峰这样的粮食家庭农场2303个,粮食种植面积28.66万亩,比去年底分别增长21.7%和25.8%。在培育和发展夏剑峰这样的粮食家庭农场过程中,上海总结出4个主要特征,“家庭经营、规模适度、一业为主、集约生产”,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都市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据上海市农委介绍,当地鼓励在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条件下发展家庭农场,即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退出粮食生产领域,由家庭农场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农民合作社着力在为家庭农场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方面更进一步,着力在创立品牌、农产品进入市场流通领域方面更进一步,增加粮食生产经营的综合效益。

上海还出台了《关于本市加快推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家庭农场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基本特征,提出了涉及土地流转、登记建档、财政、工商税费、金融保险电力、人才培育、社会化服务等7项扶持发展家庭农场的政策措施。

上海市财政已安排专项奖补资金,对土地出租期限较长的流出农户和引导培育家庭农场发展的村委会实行考核奖补,为发展家庭农场创造条件。今年6月1日起,市、区县两级财政部门设立担保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区县家庭农场贷款担保,银保联合项下家庭农场贷款担保金额可达50万元。

根据规划,至2017年,上海市粮食生产家庭农场水稻种植面积将达77.68万亩,占水稻种植最低保有量面积的58.1%。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