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8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绿满高原富藏家
□ 本报记者 代 玲
图为来自陕西的农技人员韩俊文在紫花苜蓿地察看长势情况。
本报记者 代 玲摄

8月的阿里,处处透出生机。沿着219国道前行,一大片郁郁葱葱的“绿色”扑面而来,给阿里的壮美平添了不少姿色。然而,就在10多年前,这里可不是这样。荒滩戈壁、一刮风黄沙漫天是当地村民的记忆。

从荒滩戈壁到绿地的改变得益于陕西省的对口支援。

2004年,在陕西第四批援藏干部温江城的协调争取下,技术人员来了,50万元启动资金也到位了。从此,阿里噶尔县人工种草的尝试开始了。

在海拔4000米以上种草不容易。

韩俊文是温江城带来的技术人员,刚到阿里看到光秃秃的大山和土地,他傻眼了。为了确保种草成功,他克服初到高原的身体不适,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从平整土地、修整水渠、播种、灌水、施肥到后期管理,每一件事都亲自做。终于,经过一年的试种,他摸清了高原草场的“习性”,把出苗率和产草量高、适应性强的紫花苜蓿作为重点种植和推广的草种。

“6亩紫花苜蓿可养奶牛一头,1头奶牛每天可产奶15斤到30斤,按每斤鲜奶市场价7元算,1头奶牛年纯收入上万元。种草不仅能减少牧业发展对天然草场的依赖,有效保护当地生态环境,还能带来可观收入。”韩俊文说。

当地牧民白玛洛桑告诉记者,在陕西援藏工作队的帮扶下,他家种了20亩草。“20亩草不仅够自家的奶牛吃,每年冬天还能出售一部分。在海拔这么高的地方生长,紫花苜蓿真是‘神草’啊!”

陕西援藏工作队的试种成功给阿里人工种草提供了范例,阿里地区开始在噶尔县建立农牧业科技示范基地。如今,基地已经发展成为园区,不仅有成片成片的紫花苜蓿,还有沙棘等适合高原生长的树种。截至2013年底,园区内各种植物总种植面积已达到1万亩以上,每年可产鲜草上万吨。如今,园区周围绿草成茵、花香四溢,周边百姓也主动把房屋建到园区旁。

同样的一幕也发生在日喀则地区的南木林县。山东省第七批援藏干部、南木林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钟光文说,选育适合高原种植的树种、进行配套水利建设、发酵农家肥、成立养护队,从山东第五批援藏工作队造林至今,山东援藏已为南木林县雅江北岸生态示范区项目投入资金8000万元。现在,园区已经完成人工造林1.5万亩,人工种草5000亩。经过测算,今年沙尘天气次数同比减少三分之一,氧气含量提高5%、空气湿度增加10%,成为当地有效的生态屏障。

而今,“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早已成为援藏干部们的共识。尤其是许多专业干部的加入,让环保产业发展步伐显著加快。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13年,西藏交出了一份不俗的成绩单,江河、湖泊水质状况保持良好,全区主要城镇大气环境质量整体保持优良,同时,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发展,农牧民收入继续快速增长。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