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理论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4年8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邓小平经济思想理论座谈会”发言摘编

深刻领会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 王一鸣

今年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30多年前,邓小平同志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开辟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使改革开放的巨轮打破坚冰,扬帆起航。当前,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改革正处在攻坚期和深水区。重温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思想,对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解放思想是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前提。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必须打破思想僵化,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在每个重要关口,邓小平同志都以非凡的胆识和科学的态度,引领解放思想,冲破各种阻力,他旗帜鲜明地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改革的僵局;积极倡导“不争论”,排除“姓社姓资”的干扰。他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实践证明,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不会有改革的突破,就难以把改革开放事业推向前进。

重温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思想,我们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我们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破除妨碍改革的思维定势、行为习惯和路径依赖,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自觉地用新思路、新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从实际出发,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改革。

二、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邓小平同志曾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一论断,不仅从解放生产力角度,打破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藩篱,而且揭示了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重温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思想,我们就要坚持以改革解放生产力的思想,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应该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改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改变,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与此同时,支撑我国发展的要素条件发生深刻变化,深层次矛盾凸显,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三、“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改革得失成败如何判断,关系到改革的推进。“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为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正是有了这个标准,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改革动力,那些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制度才成长起来。

重温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思想,就是要敢于破除妨碍推进改革的思想观念,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事业推向前进。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改的多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前所未有。我们要做好承受改革压力和付出改革代价的思想准备,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最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该改的就要坚定不移改,这才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

四、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30多年来,从设立经济特区到沿海、沿江、沿边开放,从单向引进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从被动接受国际贸易规则到主动参与制定国际经贸规则,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实践证明,只有对外开放,才能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重温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思想,就是要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努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改革涉外投资管理体制,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对外投资由审批制逐步改为备案制。放宽投资准入,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进一步扩大内陆沿边开放的基础上,构建“一带一路”开放新格局,推动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阶段,我们重温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思想,就是要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性,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将邓小平同志开创的改革开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这应是对邓小平同志最好的纪念。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 顾海良

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邓小平同志还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就要搞清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问题,就要解决好改革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协调的问题,就要处理好生产力与经济社会关系整体相联系的问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邓小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仍有强大的思想活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三个进一步解放”,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条件。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我国发展的历史新时期;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也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基础。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为了更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正确认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中国市场学会理事长 高铁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已成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学习邓小平经济理论有助于全面深入认识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述,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论断,以及他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我国经济转型中,在改革开放的不同阶段,政府和市场的相互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在经济改革发轫后一段较长时间里,政府是建设市场、培育市场的重要推手,正是在政府主导和助推下,市场体系从无到有、由初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相对完善,先后有了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现货市场、期货市场,实体市场、虚拟市场,等等。所以,在一段时间里,我国经济包括在市场体系建设上,体现出政府主导作用,这与历史演进有关。

随着市场体系的发育,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角色、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应当发生相应变化。政府应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更多地为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条件和环境提供公共服务。

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有助于新时期不断优化和创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发展,政府与市场自身及二者相互关系都在不断变化。世界上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许多国家重新思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与此同时也引发了围绕二者关系的争论,其中既有对政府主导作用的重新肯定,也有去“政府化”的种种议论。结合我国经济改革的实践,我们应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根据问题导向的改革思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就要采取措施解决好由于认识偏好和利益驱动产生的政府与市场“错位”现象。比如,健全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法律法规体系;又如,推行“负面清单”、“权力清单”;再比如,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探索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目标模式,降低“试错成本”,减少“摸着石头过河”中的弯路。

科技革命正在深刻改变着社会经济生活。如何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大力提升政府服务水平,为市场配置资源创造更好条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我们应当坚持“三个有利于”的衡量和评价标准,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在认识和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上争取有新的突破,作出新的贡献。

“先富”与“共富”的辩证法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 赖德胜

先富共富思想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充满着辩证法。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分配领域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现象严重,这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何打破大锅饭,选择何种分配方式,是改革所不可避免要回答的问题。对此,邓小平同志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事实证明,让部分地区、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和政策,是非常有效的。因为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差异明显,不同人群之间的人力资本水平、工作投入程度差别也很大,如果强调同步富裕,结果只能是共同贫穷。让那些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人先富裕起来,对于整个社会的财富涌现,具有非常强的激励效应。我国近30多年经济能够持续高速增长,先富政策及其导致的企业家精神迸发,是一个重要原因。

但先富本身不是目的,先富的目的是要以点带面,使更多的地区、更多的人逐渐富裕起来,从而实现共同富裕。对此,邓小平同志一开始就有着清醒的认识,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他对于共同富裕有着更多更明确的强调。比如,他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起来,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是同样的道理,要一部分先富裕的人帮助没有富裕的人,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

在新的发展阶段,处理好先富共富的关系,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先富就要激发效率,要让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的活力得到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共富就要追求公平,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显然,就这个意义说,我们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特别是要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使这些要素各得其所、各尽所能,从而使经济有比较好的增长,人均收入有比较快的增加。事实上,继续把蛋糕做大,也是共同富裕的前提。

但是增长的好处并不会自动地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若要实现共富,必须主动积极地采取措施,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对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也就是说,不仅再分配要注意公平,初次分配也要注意公平。同时,要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即“两头小,中间大”,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的比例都比较小,中等收入人群的比例比较大。为此,要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和转移支付力度,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低收入人群能够更好地享受改革发展的果实。

总之,先富共富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富有哲理。如果说改革开放前30多年我们通过鼓励一部分人“先富”,推动更多的人创造更多财富,使我国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那么,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则应该更有智慧践行共富的理念,以更好地实现中国梦。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顾问 宋晓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总结中外经济体制弊端,经过长期艰苦探索才明确的改革方向。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探讨这一问题,重温邓小平理论,意义重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GDP总量攀升世界第二,上百种工业产品产量世界第一,从低收入阶段跨进中等收入门槛。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与矛盾:分配差距过大、投资消费失衡、产能严重过剩,等等。面对这些问题与矛盾,必须下决心推进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就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全社会各类资源配置的主体。从政府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逐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必然经过简政放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难免存在政府与市场边界不够清晰的问题。由于前一阶段经济高速增长,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被掩盖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政府“越位”、“缺位”、“不到位”等弊端日益积累显现。

现在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与地方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有着很大联系。一些地区搞唯GDP论英雄,还有一些地方利用低价甚至零地价工业用地、税收返还、压低水电价格等优惠措施,推动企业在本地区盲目扩大产能。

不可否认,过去唯GDP曾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做出了贡献。这在特定历史阶段有一定合理性。但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必须划清政府与市场的界限。

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精神,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应当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方面下功夫。要明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社会组织、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如企业经营决策等,坚决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如基本公共服务等,切实管好。要深化相关财税、金融等改革,打破各类行政性垄断,形成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以利于真正转变发展方式。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绝不仅仅是中央政府的事,地方政府同样要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社会组织、市场中介组织分开。

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 张 宇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征程中,曾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基本理论问题。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重温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对于当前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同志有一个经典的概括,这就是人们熟知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各个方面,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需要我们全面准确地加以理解。

首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其次,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手段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目的是满足人民需要,实现共同富裕。他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第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的时代特点作了新的发展。

总之,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回答了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和所处的历史条件下,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的重要成果。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又是与时俱进的。我们应全面地、准确地、完整地领会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并在实践中努力落实、不断发展。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