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 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8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成德的“小气”与“大方”
本报记者 管 斌
刘成德经常把自己栽种的南瓜送给别人,自己却舍不得吃。 常德宝摄

近日,记者驱车来到济南长清区薛庄村,又一次来到雷锋战友刘成德家的小院。两年多来,这个普通的农家小院,记者已经先后来了几十次了。

记者到的时候,是晚上的8点半。小院里灯还亮着。院子的西边,有个简陋的棚子。独轮推车,小三轮车,锨,镢,锄头,镰刀,喷雾器,筐,扁担,井绳……农家常用的东西,放置在这里。

走进堂屋,北墙对着屋门的位置有窗子,窗下摆着一张用旧了的方桌,方桌两旁的高靠背老式椅子,扶手磨得“锃亮”。方桌东边的两个沙发也已“老气横秋”。方桌侧面,靠着西墙摆了一张暗黄色的、老胳膊老腿的小矮桌,桌上的花桌布已经洗得褪了色,一个小瓷盆、两个红皮暖瓶就放在桌上。

眼前的刘成德,穿着大裤衩,光着脊梁,一条毛巾搭在肩上,不时拿起来擦擦脸上、头上的汗。

“您这一院子家当‘因陋就简’,还跟以前一样‘凑合’。”记者笑道。

刘成德却自得其乐,“咋能叫凑合,人家都笑我‘不合时宜’呢!人得知足啊!过日子够用就行。不知足,得了个月亮,想要个太阳,太阳得不到,心里就云里雾里,没光亮了,也就没个乐了。我觉得家里这样挺好的!”

当年,雷锋曾亲笔赠言刘成德,“您是我永远学习的好榜样!”这句话激励了刘成德一辈子。刘成德说,“当年雷锋是沈阳军区的节约标兵,我们都向他学习。他很懂得精打细算,他每月津贴才6元钱的时候,就能给受灾的地方寄去200元……”

刘成德由雷锋学习的好榜样,成为全国学习雷锋的好榜样,荣获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被评为山东省道德模范。说起这些,刘成德动情地看着桌上摆的白色的雷锋塑像,“您看到像上挂着的那个金色的‘山东省道德模范奖章’了吗?俺的成绩、俺的荣誉,都是俺战友雷锋给的,俺获了奖章,得给雷锋戴上。”

像雷锋一样,刘成德的一生都很简朴。即便到了今天,到了应当享受美丽夕阳生活的老年,他也依旧简朴着。

住在附近的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热水器,刘成德却舍不得买。他在房顶上放了个大铁桶,用个软管把自家的井水抽上去,晒热了就能冲澡。“这是我自制的‘太阳能热水器’。”他得意地说。

他家的地里种了200多棵杨树,每年开春后,都要把那一地枯叶打扫了,便于浇水、除草。按理说,这活儿得雇人来干。可刘成德不乐意。他用竹耙子把杨树叶搂成堆,拉回家,当柴火,省了煤气……

刘成德对自己简朴,对别人、对社会可是大方得很。

当年,刘成德荣获济南市道德模范,得了1万元奖金。他把5000元给敬老院,另外5000元全捐给了学校;

汶川大地震时,他带头捐了500元,玉树地震时,他又捐了500元,而那个时候,他的退休金每月还不到1000元。后来,雅安再发生地震的时候,他的退休金涨到了1500多元,他的捐款也“水涨船高”,到了1000元。他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是党员,就应该带头”。

当天晚上,记者就住在了刘成德家里。就在那间小小的西屋里,一张小床、一个小桌就是全部的摆设,怕记者耐不住炎夏,老人还把家中唯一能移动的小电风扇送到小屋里。

第二天早上,记者还没起床,刘成德就点起了院里的柴火炉子,锅里下了面条,一会儿,香喷喷的早饭就成了。就着一盘香椿芽拌的咸菜,记者吃在嘴里,暖在心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