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8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京都市圈:
分散城市功能 疏导过密人口
本报驻东京记者 闫海防

二战后,东京都市圈的发展曾走过不少弯路,最大的教训就是人口无限制地向东京集中,因城市过大而出现“一极集中”和“大都市病”等许多问题。其次是忽视了城市绿化,原计划建成大面积的绿化带迟迟未能实现,居住环境曾一度恶化。

在日本政府和东京都地方政府的共同主持下,日本研究出台了4次“首都圈建设规划”,不断调整东京都市圈的发展战略,纠正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这些规划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建议,如“副都心”思路。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为解决城区人口过密和功能过于集中等问题,日本政府就决定在东京周边的川崎、横滨、八王子等地建立15个“副都心”。比如,利用川崎临海的优势建立重化工业和仓储业基地,根据横滨的历史特点重点发展文化教育产业,八王子地区以居住为中心,优先发展商业和服务业。后来,又在东京附近的筑波市建设高科技研发基地,在葛西地区发展娱乐、体育和展览行业,以成田机场为中心发展机场经济圈等等。这些“副都心”的特点是产业独立,交通方便,生活设施齐全,适合生活和就业,人们不用再涌向东京都内,从而缓解了市区中心的压力。

东京都市圈发展的另一个经验是高度重视交通,而且很早就提出了公共交通优先的思路。东京都城市功能的充分发挥和保持活力,必须依靠强大的交通运输系统。东京都的思路是重点发展轨道运输,特别是轻轨和地铁,并且鼓励民间企业参与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比如贯穿东京到横滨及八王子的铁路,就是民间企业早期建成的,其运输量占东京整体运输量的18%。由于东京建成多种环状和辐射型轨道交通,所以基本解决了大量人口流动问题。在市区内再配合发展公共汽车体系,进而弥补了轨道交通的不足。

东京都市圈的发展还十分重视产业升级。战后日本曾重点发展重化工业,东京也不例外,在东京湾沿岸地带建立了重化工业区。后来发现,重化工业抢夺东京的水资源,污染环境,因此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改为发展加工业。上世纪80年代,日本加工业走向海外,东京都又将产业重点放在信息、动漫、娱乐和创意产业上,加上原有的金融业和服务业,基本完成了产业升级。这些产业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可以吸纳大量就业,而且产业的附加价值很高,从而确保东京都市圈产业转型后仍能保持活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