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7月,风动荷香。记者从清水江下游的三板溪水库乘船逆水而上,约一个小时便进入贵州省东南部的锦屏县河口乡文斗村。
夏日的文斗村宛如一幅水墨画。参天古树把村寨层层围住,碧绿的湖水随风漾起层层涟漪,依山而建的苗家吊脚楼镶嵌于青黛之中,不时传来一阵激昂高亢的苗族飞歌。村委会主任姜兰辉对村里宜人的环境甚为自豪。他介绍,全村森林覆盖率超过90%,树龄逾百年的古树近千株,其中不乏红豆杉等珍稀物种,“这些都是祖辈们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
文斗村是一个苗族村寨,村民自古以来就有很强的生态保护意识。在寨门的诸多石碑中,有一块立于乾隆三十八年的《六禁碑》,字迹虽已模糊,6条禁令却把村里古代朴素的生态意识说得淋漓尽致:“禁不俱(拘)远近杉木,吾等(依)靠,不许大人小孩砍削,如违罚艮(银)十两。”“禁四至油山,不许乱伐乱捡,如违罚银五两……”
这些理念直到今天,仍被村民奉为圭臬。2000年,有人出100万元购买村里的一批红豆杉,遭到村民的一致反对。100万元对于世代辛苦劳作的当地村民来说,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数目,但村民坚决不同意,说“就是1000万也不能卖”。
2008年初,文斗遭受特大雪凝自然灾害,但村民首先想到的是保护古树。村民自发地组成护林队,用木棒击打冰雪,减轻古树枝条的压力,还搬来稻草覆盖在树干上,为古树御寒。当年的雪凝自然灾害给文斗村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损失,唯有周边的古树“毫发无损”。村民们都说,“农业损失一年一季可以补,但几百年的古树想补得再等上几百年。”为了留住美丽的生态,文斗村于2004年成立了村级绿化基金,村民每植一棵银杏、红豆杉、香樟等珍稀树苗并成活的,将获得20元到100元不等的奖励。
敬重自然的文斗村,也享受到了生态带来的好处。近年来,贵州多地连续遭受旱灾。而文斗村基本上不受影响,不管晴天持续多久,溪水、井水总是汩汩不断,保障了村民的好收成。
林茂水丰,水纯鱼肥。从文斗村百年古树间流出的山泉水,养出的鱼柔嫩鲜美,行销周边。村民姜昭贵依托山脚的水库,发展高架箱养鱼50口,年收入8万多元。他说,“养出来的鱼从来不愁卖。”
目前,文斗村已有30多户村民发展生态养鱼网箱1200多口,年收入近200万元,户均收入6万多元。
良好的生态、干净的空气引得周边游客慕名而来,农家乐搞得红红火火。如今,村里的5家农家乐生意火爆,村里的旅游年收入近百万元。
文斗村位于贵州省锦屏县西部,是一个古老的苗寨,现有村民500多户、2800余人。村寨的数百栋木质吊脚楼有近千株古树环绕。古寨门、古城墙、古街道、环保古碑、婚俗改革古碑等文化遗产保留至今。村中还保留有清代林业契约3万多份,是全球迄今保存最完整的“锦屏文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