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8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学施救显身手——
“24小时总指挥”张亮
本报特派记者 乔申颖
云南昭通军分区政委张亮(前排右一)正带领战士和民兵清理废墟。 张仁传摄

8月9日早晨6点刚过,云南昭通军分区政委张亮就从鲁甸县龙头山镇的驻地出发了。这一天,他走了3个偏远村查看搜救和排险情况。回程遇上大雨,直到晚上11点30分,记者才见到了他。和张亮聊天,最深的感受有两个字。

第一个字是“细”。张亮的“细”不是心细如发,而是胸有全局、善抓关键细节。记者注意到,在讲述搜救过程时,张亮3次提到让战士们注意危险,听到号令必须撤退。其中一次,有座老房子摇摇欲坠,他坚决反对进入屋里,而是要求救出门边的伤者马上撤离。战士们离开不到5分钟,整座房子就倒塌了。“没有自身的安全,就不能完成任务,这是前提。”张亮说,“当判断自己的牺牲可以换来党和人民的利益时,我们应该奋不顾身。但是不能一般地要求勇于牺牲,还要讲究科学救助、安全救灾。就像这一次,如果处置不当,我就是千古罪人。”

张亮认为,平时训练要细致,危急时刻要周到。带队的人应心中有数,该花的时间一定要花,该放的时候一定要放。这一次,16时30分发生地震,15分钟后就确认了震中,18时50分张亮就带着先遣队赶到了现场。“时间就是生命,那天晚上共救出15名伤者,是从来没有过的。”

第二个字是“全”。没有人天生细致,周到的人多半经历多、思考多。张亮也是这样。他6次参加重大抢险救灾,荣立战功、多次受奖。“如果说我在工作中形成了一些特有的性格作风,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组织培养下长期磨炼形成的。”就拿此次地震救援来说,作为本地力量,昭通军分区最紧张的是大部队赶来前的一天左右时间:一要通过民兵信息员组织迅速查明灾情、确定震中;二要尽快组织力量赶往灾区救援;三要为搜救大部队的到来做好准备。第二天,就可以把指挥权上交,服从整体分配加入到救援体系中去。

可以说,在前24小时,张亮就是总指挥,他和战友们不仅完成了应急救援,而且考察了直升机降场、为大部队第一次作战会议建好指挥中心等。此后,又按照统一部署,负责光明村的搜救排险等工作,均得到指挥部的高度评价。他指挥的虽然是民兵,但作风和部队一样扎实深入。排险搜救不留死角,为指挥所转换任务提供了正确的依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