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8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信义病人”彰显制度威力
杨团团

据报道,广东深圳市石岩人民医院近日迎来一位名叫陶玉玲的女子。她并不是来看病的,而是来还半年前欠下的7万多元医药费。尽管这次所还的钱只有2000元,却是她大病初愈后打工攒下的第一笔钱,是特地从上海送来的。她表示:“以后挣多了再来还。”这让当初救助她的医护人员非常感动。原来,当初她身无分文,举目无亲,重病在身,医院分文不收,半年多时间先后两次手术将她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在医患关系紧张、医患冲突不断的当下,“回医院打工还债”也好,“信义病人”也罢,都让我们见识到了医患关系的“另一面”——医院摒弃利益最大化逻辑,从人性的善良和责任出发,给予患者及时的救治;患者在康复出院之后,没有选择一走了之,而是主动承担起了债务偿还义务;医患良性互动,让我们体验到了久违的感动和温暖。

面对收入低微、生存困难的陶玉玲,医院没有收过她一分钱,而让康复后的她离开了。换言之,医院和陶玉玲之间并没有白纸黑字的契约,只要陶玉玲愿意,“欠债不还”也不是不可能。那么,“信义病人”为何选择千里还债?与法律契约相比,道德契约依靠的是不耍赖、不亏欠他人的良知,是一种内化的自我约束机制。

信义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换言之,正是有了制度护佑和人文关怀,才会造就“信义病人”的人性之美。医院对陶玉玲施以援手,固然有体恤困难群众的因素,也离不开“制度补血”——“先看病,再交钱”要从愿景走向现实,离不开公共财政“兜底”。

据介绍,医院所在的深圳市宝安区明确,对医院的病人欠款实行由区、镇(街道)、医院共同负担。病人欠费补偿机制的实施,让“无钱看病”的困难群众的人生,有了更多的光亮和希望。对于这些遭遇重大疾病的困难群众来说,制度护佑和人文关怀犹如“及时雨”,不仅让他们减轻了身体上的疼痛,更让他们感受到了制度的关爱和医院的帮助。“不抛弃、不放弃”的社会支持,滋生出“不投机、不逃避”的责任与担当;这样的图景,不仅是医患关系的回归,更是公共生活的回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