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区 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8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中重铸产业结构——
北京“瘦身健体”开新局
本报记者 苏 民 杨学聪

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挂牌运营,北京儿童医院、朝阳医院、北医三院等知名医院与津冀跨区域医联体启动运行,“动批”、“大红门”等部分批发商开始有序外迁津冀……

北京正按照自身城市功能定位,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中重铸产业机构。上半年,北京结构调整之路蹄疾步稳、卓有成效。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关于顶层设计、协调机制、交通、环保等各方面一体化进程都在提速。北京市市长王安顺用“瘦身”、“健体”来概括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致力于放弃“大而全”的经济体系,使经济发展更好服务于城市战略定位。

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是区域合作的强大催化剂。

河北张家口一直是北京的农产品基地,今后,两地将在更高层面成为携手并进的伙伴。随着北京和张家口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连通两地的高速铁路即将开工。2017年建成通车后,将实现北京城区、北京延庆郊区、张家口崇礼三大场馆区1小时内可通达。

明年8月,投运多年的京津城际铁路延长线将直达滨海新区,列车从北京南站出发45分钟直抵于家堡。这样的“同城效应”,很快也会扩散至京津冀主要城市。预计明年年底开通的津保铁路,将使保定到天津的行程压缩到40多分钟。

此外,京唐、津石、津承、环渤海城际客专等多条高速铁路也在加快前期准备,京津冀“1小时交通圈”已具雏形。

下半年,北京将继续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通区域“断头路”、“瓶颈路”,推进京沈客专、首都大外环高速、京秦高速等一批重点项目,年内实现京昆高速北京段通车、京台高速开工建设。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立体交通网络将“编织”得越来越紧密。

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工业区,一座四层的现代化制药车间毗邻新兴铸管公司而建,1100米的大粗管道将钢铁冶炼炉排放的二氧化碳和高温水蒸气引过来,变废为宝生产出高品质的医用级小苏打。这是前不久从北京丰台千灵山脚下整体搬迁过来的凌云建材化工有限公司。

作为央企北京新兴际华集团下属子公司,凌云公司是北京首个外迁的央企,成为北京优质产业项目“零污染输出”的典型案例。

今年下半年,北京将继续对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一般制造业,以及北京没有比较优势的高端产业的制造环节实施搬迁转移。对继续保留的产业,制定实施更严格的节水、节能、节地、人口、环境、安全、技术等标准,推进现有产业转型升级。

北京的三次产业都要优化。一产重点考虑节水、涵养水源问题,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水平。二产提质增效,按照“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原则,在京津冀布局高端制造业。三产内部深化调整,坚决纾解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引导那些聚人多的服务业“后台环节”向周边布局。

空气质量,是京津冀地区发展的一大“短板”。

监测发现,北京空气污染除来自本地的机动车尾气等污染源外,来自津冀的外来输送不可小觑。治理大气污染,不是京津冀哪一方能单独完成的任务,三方必须携手合作。

其实,需要京津冀携手应对的远不止大气治理,水资源短缺、大城市人口过度聚集、经济协同发展等一系列难题,都制约着京津冀地区的发展。

下一步,北京将联合津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环境保护合作,共同建设环境监测数据及空气质量预测预警信息共享机制。加快落实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方案,抓好京津风沙源治理、张承地区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等生态项目。

北京在巩固和强化科技创新中心地位的同时,与天津高端制造业基地和河北大规模产业化承载地的定位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三地政府还有望统一划定生态“红线”,建立区域机动车监管机制,统一排放和油品标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