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时期的很多往事,对于经历者来说往往是锥心之痛。著名作家冰心在散文《我的故乡》中,曾回忆她的父亲谢葆璋的话:“那时堂堂一个中国,连一首国歌都没有!我们到英国去接收我们中国购买的军舰,在举行接收典礼仪式时,他们竟奏一首《妈妈好糊涂》的民歌调子,作为中国的国歌,你看!”谢葆璋说的这件事,是指清政府购买的四艘巡洋舰在英国和德国建成后,于1887年派人前往接收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当时,谢葆璋作为北洋舰队“威远”练习舰的实习学生,参加了这次在海外的接舰活动。在后来的甲午战争中,谢葆璋是“威远”舰上的枪炮二副,参加了著名的黄海大海战。
用《妈妈好糊涂》代替大清国歌显然是巧合,迄今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英国乐队是故意行为。但是,历史的幽默在于,当时清王朝统治者沉湎于“天朝”与“盛世”的自我陶醉之中懵懂度日。
《妈妈好糊涂》本来是一首普通的民乐,但是当它与一定的事件联系在一起时,就不可避免地充满了象征意义。很多人对这首民乐产生了浓厚兴趣,但是,这件事除了谢葆璋的这段回忆外,再也找不到其他确切证据。
我跟音乐界特别是研究中西音乐交流史的人谈起此事时,很多人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首中国民歌——《妈妈娘你好糊涂》。后来,这首曲子可能被法国传教士带了回去,并在西方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当然,此事还有一个疑惑之处:1878 年,近代外交家曾纪泽出任清政府驻英公使后,因清政府没有制定国歌,他曾先后自己动手创作编排了《普天乐》和《华祝歌》。据考证,这两首歌曲都曾作为中国国歌在英国公开演奏过。那么,乐队为什么没有选择奏这两首歌呢?却又是一桩悬案。
更为巧合的是,在《妈妈好糊涂》乐声中交接的北洋海军军舰名为“致远”和“靖远”。当时,邓世昌、叶祖珪、林永升、邱宝仁等人率数百名官兵,前往欧洲接收军舰。12年后,甲午战争爆发,“致远”舰沉没,全舰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120多年以后再忆起这些人和事,不免让人唏嘘不已。中华民族最幸之事,是在无论多么糊涂、荒唐的时代,当国家和民族处于危难之时,总有人挺身而出,无畏牺牲。这些人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缅怀。但是没有整个民族的觉醒与进步,仅靠少数人的流血牺牲,挨打受欺凌却不可避免。正是由于甲午战争的惨败,才促使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开启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