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8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铺路种豆”为哪般?
农 兴

近10年来,我国因建设占地而补充耕地6000万亩以上,造成粮食产能损失在240亿斤以上

我国耕地保护长期以来重视“约束性”保护和“建设性”保护,但对“激励性”保护重视不足。经济激励政策的长期缺位,导致耕地保护者得不到应有的经济补偿

要探索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对这部分耕地要实行特殊保护,让永久农田成为人们心目中不可侵犯的“神圣之地”

近日有一则江苏某地“铺路种豆”的新闻。这一新闻让人们看到一些地方欺下瞒上的形式主义,也促使人们思考如何才能更有效地保护耕地。

为了对全国土地的使用情况实时监控,从2010年起,国土资源部利用土地卫星遥感图片在全国范围进行检查,哪里出现违建,哪里乱占耕地一目了然。面对国家科技化的检查手段,类似“铺路种豆”的歪招层出不穷。2011年,为了躲避国土卫星监测,某工业园别出心裁,在建好的水泥路上“填土种菜”。2013年,某开发区对非法建设的场地盖土、刷绿漆,将建筑工地伪装成耕地。

对把耕地开发为建设用地的开发者而言,他们获得的将是比耕地价值翻了数十倍乃至数百倍的眼前利益,他们当然有动力占用耕地。国家实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这里的一亩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就要在同行政区内别处补出同样面积的耕地来。于是,相对“铺路种豆”、刷绿漆等歪招,一些地方的手法更隐蔽,他们在耕地占补平衡中玩起了“戏法”,占优补劣,占多补少,占近补远。

在此前的核查中发现,不少地方新补充的耕地往往位置偏远、水土不匹配、自然条件较差。据估算,近10年来,我国因建设占地而补充耕地6000万亩以上,造成粮食产能损失240亿斤以上。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增地减”是城镇化进程的现实。正是基于此,中央提出,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现有耕地面积必须保持基本稳定。国土资源部也明确,将全面推行节约集约的用地政策,用地规模实施总量控制和减量供应,加大存量建设用地供应,减少新增建设用地。

最新耕地普查显示,我国耕地面积的账面数字有所增加,但并不意味着实际面积增加,不表示可以有更多的耕地去搞非农开发,不代表粮食产能的增加。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民可以兼业化、部分农民可以非农化,但耕地不能非农化。

严防死守耕地红线,需要确立正向利益引导机制。我国耕地保护长期以来重视“约束性”保护和“建设性”保护,但对“激励性”保护重视不足。经济激励政策的长期缺位,导致耕地保护者得不到应有的经济补偿。现在,四川成都正探索建立耕地保护基金制度,对基本农田每年每亩补贴400元。在保证耕地不被破坏、不抛荒、不用于非农业用途的前提下,农民可以获得耕保金用于养老。成都的作法值得借鉴。

严防死守耕地红线,需要探索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基本农田是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耕地。今后要在划定基本农田基础上,探索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对这部分耕地要实行特殊保护,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能改变永久农田的用途,让永久农田成为人们心目中不可侵犯的“神圣之地”。

总之,保护耕地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要建立既保数量、又保质量、更有效率的耕地保护办法,让守红线者受益,越红线者受罚。要形成“耕者受其益,全民享其利”的格局,让广大农民成为保护耕地的主体。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