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7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起点在千米井下
本报记者 王金虎

这是由一支大学生组成的采煤队,队员眼镜多、年龄小、闲话少。他们不仅创造了日产5000吨的挖煤新纪录,科技创效更达2000余万元——

清晨6点50分,记者跟随山东能源临矿集团王楼煤矿大学生采煤队的队员们来到副井口乘坐罐笼下井。他们与人们熟知的采煤工有所不同的是眼镜多、年龄小(平均年龄只有28岁)、闲话少。

罐笼顺着竖井逐渐加速疾下,耳边风声呼呼,不到两分钟就到了680米大巷。经过20分钟的徒步奔波,又坐着猴车顺着皮带斜巷一直向下,约15分钟后来到皮带顺槽。此时阵阵热浪扑面而来,这里一年四季又闷又热,有的队员眼镜上立马凝结一层水雾。7点30分,到达距离地面近千米的采煤面。这是一个仅有1.2米左右宽的狭长巷道。抬柱子、走支架、更换煤机行走轮、端头支护,不长时间煤尘混着汗水,一个个“小白脸”变成了“煤黑子”。

据王楼煤矿矿长肖庆华介绍,这支大学生采煤队成立于2011年8月。“除了增加一线工作经验外,这批年轻人还承担着煤矿的科研任务,担当着提升矿井生产科技含量和安全性的重任,对全矿的自主创新起着引导作用,这也是组建大学生采煤队的主要目的。”肖庆华说。

2012年,采矿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刘辉放弃了在大城市研究院工作的机会,来到王楼煤矿的大学生采煤队,他还说服女朋友一起在这里扎下了根。“我们队中有许多人是独生子,但我们就是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我们能吃苦,能在生产一线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如今已成为大学生采煤队团支部书记的刘辉告诉记者,“尽管这几年已有很大改善,但采煤工还是太辛苦。我的梦想是进一步优化工艺,减轻矿工的劳动强度。把自己琢磨出来的点子直接应用到矿上,感觉很爽,比蹲在实验室里闭门造车过瘾多了!”

这几年,刘辉牵头为王楼煤矿改进了多项生产技术。其中,他引入的沿空留巷技术,让王楼煤矿不再需要额外掘进巷道,每年节省掘进费用700万元以上。

“采煤一线就是我们搞科研的平台。”原大学生采煤队队长、现任矿生产科技术员的吴振华说,大学生采煤队实行“每日一题”制度,即在每个星期二,在会议室黑板上抄写下个星期的7道学习题,由主管技术员对班组成员进行讲解,并在下个星期二对上星期学的7道题进行抽查提问,以使大学生采煤队在一线获取经验的同时,能够源源不断地学习到新知识,保持创新的源泉和活力。

吴振华,多次有机会被调到临矿集团机关工作,但吴振华都婉拒了,他还是想在采矿一线搞科研攻关。“其实,不光是我,凡是当初选择下煤井、到一线的大学生,都想干出一番名堂,将自己学的知识和技术真正地应用到采煤一线。”吴振华的话道出了大学生采煤队队员共同的心声。

当初,李帅是背着父母偷偷来到大学生采煤队的。毕竟纸里包不住火,父亲李连振知道后,连拖带拽把儿子带回家,托关系在城里找了一份“体面”的工作。队员们实在舍不得李帅离队,特意用手机拍了一段自编自演的视频转交给李帅父母,说出了学生们扎根煤矿的心声和动力。李连振看完视频,坐在沙发上沉思了很久,起身在跟随了他多半生的工具包里拿出一把钢尺递给儿子:“我尊重你的选择,带着它,好好丈量自己未来的人生吧!”

面对恶劣的工作环境和复杂的地质条件,大学生采煤队练就一身硬本领,多次在王楼煤矿采煤技术比武中获得团体第一名。2012年7月,王楼煤矿一个工作面发现建矿以来的最大断层组。“大学生采煤队”主动请缨,他们详细研究断层走向、倾向、落差,提出先松动爆破、后采煤机跟进的方案,顺利通过断层。“没想到在这么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一群细皮嫩肉的‘学生娃’没有一个打退堂鼓,原先印象中的文弱书生形象现在是彻底改变了。”王楼煤矿采煤一工区队长李峰感慨道。

自2011年成立以来,王楼煤矿大学生采煤队科技创效达2000余万元,还创造了王楼煤矿日产5000吨的高产新纪录,保持着设备完好率100%和安全生产“零事故”,先后荣获“山东省青年突击队”等多项荣誉称号,在安全生产、自主创新等方面树立起了一面旗帜。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