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采访组
从北京沿京津高速公路出发,向着天津宁河县的方向,风景开始一点点生动起来,水泊断续相连,苇海郁郁葱葱,远处飞鸟成群,近处游人如织。“没想到我们周边还有这么美的地方!”让北京游客禁不住感慨的便是天津宁河县七里海湿地保护区。
这两年,七里海湿地的建设日益完善,游客流连忘返。但几年前的七里海,却远不是如今的样子。受制于海河流域人口剧增、水资源紧张等因素,七里海湿地曾面临萎缩乃至消失的危险。
湿地对城市生态的重要调节作用不言而喻,如何能让七里海重获新生?面对修复成本高、管护难度大等难题,宁河县摸索出一条修路、建园、修复、移民的新路子。“为啥要修复七里海?因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实际操作起来,不光要把周边企业和不适宜的项目迁走,还得充分考虑到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宁河县委书记李树起告诉记者,七里海周边地区企业现已全部纳入湿地缓冲区域建成的两个现代工业园区,附近村民也进入园区成为产业工人。
把生态建设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相辅相成,让宁河连续6年主要指标增幅都体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的特征。如今,英利光伏、海航大集、雨润食品、三和果蔬……一大批优质项目落户宁河,在宁河人眼里,正是这一片水、一方净土,成了宁河聚集企业、赢得商机的前提。
绿了的是风景,美了的是心情。从荒废到再生,七里海的故事是美丽天津建设的一个缩影。一年来,在《美丽天津建设纲要》的指导下,包括北辰郊野公园、西青郊野公园、外环绿化带、市内绿色廊道在内的诸多惠民工程陆续落地,到2020年,天津将建成16座郊野公园,总面积达800平方公里。
家门口的氧吧、路两旁的清水、整洁的社区、布局合理的公共设施……从《美丽天津建设纲要》到“美丽天津·一号工程”,从《天津市绿化条例》再到《天津市生态用地保护红线划定方案》,生态环境建设正成为这座城市发展的头等大事,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态福利正一点一滴提升着天津百姓的幸福指数。
一边是积极“增绿”,一边是抓紧减排。在天津这座以工业见长的城市,环境资源的承载力与经济发展之间如何取得平衡?滨海新区的探索给出了答案。早在建立之初,滨海新区便盯住了绿色、低碳的发展定位。为了不给新区建设增加新的负担,进入滨海新区的所有产业都要经过严格筛选,涉及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一律不允许进入。滨海新区政府办调研处李武东告诉记者,环保“一票否决”已成为滨海新区招商引资不可动摇的标准。这些年,以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海洋科技、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先后落户滨海新区,新能源产业在滨海新区乃至整个天津产业布局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一张任务表展现了天津减排治污的明确计划:2014年,治理污水直排工业企业529家、入河排污口279个,改燃供热锅炉36座,综合治理河道14条,对重点污染源企业安装在线监控设施;到2016年底,彻底解决1143家工业生产废水直排污染问题,完成92个工业废水渗坑(塘)治理,污废水全部实现达标排放,主要河道消除污染,PM2.5年均值下降20%……
天津抓住源头减排不放松,为了牢牢守住底线,今年以来不再审批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实施绿色能源等十大产业链构建工程和十大节能工程,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和新兴服务业,全方位“立体治污”已现雏形。
新区有优势,老城区的建设也有新招。经历了老旧污染企业搬迁和新型商贸企业进驻,海河见证了天津老城区产业转型、城市升级的全过程。如今,海河沿岸现代服务业初具规模,极具特色的建筑风貌吸引着八方游客,再加上棉三创意产业综合体、名人故居聚集地……文化和历史的韵味,为美丽天津呈出另一道风景。
一组数据说明了天津传统产业格局正在发生的变化。今年上半年,天津石油加工、电力热力、黑色冶金等高耗能行业综合能耗分别下降12.8%、3.4%和2.3%。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2.3%,降幅比一季度扩大1.3个百分点。能耗指标下降的同时,包括京津风沙源治理、造林绿化等在内的项目投入却在不断增加,包括已经安排的减排工程项目535项在内,今年天津市将重点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等6大环保工程。
“宁可慢一点,也要好一点。”天津百姓眼中的“好”,在于城市环境的优美,生活的舒适便利,以及由此而来的好心情。
在全国的版图上,天津肩负着建成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的重任。如今,美丽天津的概念正逐渐清晰起来,它像一条绿色的主线,串起产业转型、节能减排、生态保护、改善民生、城市管理的诸多环节,时时围绕群众所需,处处涉及百姓利益,实现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天津采访组成员:孙世芳 武自然 张 静 陈莹莹 暴媛媛)
(本文执笔:暴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