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区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7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七合堂村:绿满群山果满园
本报记者 罗 霄
图为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七合堂村。 本报记者 罗 霄摄

刚刚下过一场透雨,山里空气格外清新。青山之下,绿野丛中,一家一户零星散布于七合堂村的狭窄山沟中。每户农家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果园、一坡杏林。

在路上,记者遇到了从山上打草归来的潘玉老人。79岁的老潘身板硬朗,扛着满满一口袋二三十斤重的青草丝毫不吃力。唠起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七合堂村名的来由,潘玉说,居民大多是山东、河北“闯关东”人的后裔,开垦之初,大户人家一户占一份,小户人家联手占一份,总共合成7份,就叫了“七合堂”。

潘玉是七合堂村“由绿变黄再变绿”的见证人。上世纪60年代,这里青山绿水,大柳塘子水流清清,山上的榛柴一人多高。后来,七合堂村掀起了养羊热,短短几年时间,羊只存栏达到3000多只,8成以上是山羊。过度砍伐、超载放牧,使山光秃秃,沟也成了干河沟、泄洪道。

当时的七合堂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元,持有粮不足300公斤。一段顺口溜形象地描述了村民当初的生存状况:“山秃草木稀,耕地效益低,沙飞石乱滚,人穷向外移。”连续几年,这个仅有200多户人家的村庄就搬走了30多户。

1991年,七合堂改选村班子,“能人”边振廷被全村百姓推选为村主任,翌年又被选为村支书。以边振廷为首的两委新班子形成共识:要让全村人过上富足的日子,必须彻底改变穷山恶水的生存环境,向荒山、荒地、荒坡、荒滩宣战,走封山禁牧、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农牧结合的路子。

“1986年,我就已经进山建果园了。从当年冬开始,到1989年春,我们一家整整在这块石滩上干了两年半,沿河筑起了堤坝,后来栽上了果树。”现年64岁、两鬓斑白的老边回忆道,“当选为村支部书记后,我就动员邓海、张连生等党员搬迁到山里,发展了20多个品种、100多亩果树,我们最终选择了吉红123小苹果作为推广品种。”

1992年,村里的山杏大丰收。由于杏山为集体所有,不等杏子成熟,家家户户上山疯抢,山坡一片狼藉。1993年春节刚过,七合堂村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划分荒山,承包到户,实施封山禁牧。

“谁承包,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新的机制激发了七合堂人植树造林的空前热情。全村人抓住一切农闲时节,一锨一镐,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整,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年四季不间断,绿化了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坡。对陡坡旱耕地则实行退耕还林还草,退耕林地全部间种了优质牧草紫花苜蓿。十几年来,全村退耕还林4131亩,封育补种山杏接近2万亩,生态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

如今,全村果树面积近6000亩,其中结果面积3000亩,有吉红“123”、黄太平、K9等十几个品种,创出了“内蒙古野果”知名品牌。产品远销广东、澳门、浙江等地,成为林西县各村果树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质最佳的“内蒙古野果”生产基地,林果业年收入达800多万元。每年9月初举办的“内蒙古野果采摘节”也被赤峰市定为“十大旅游节日”之一。

随着果树面积的扩大、野果产量的增加,七合堂村成立了“内蒙古野果协会”。“九佛山”牌“内蒙古野果”已成为一些城里超市的经营品牌。2007年,该村返乡创业党员创建了年储果品1500吨的漠北工贸公司。现在,七合堂村已基本形成“企业+基地+果农”的发展格局。

链接

七合堂村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新城子镇北部,总土地面积32320亩,其中耕地面积1200亩,林业用地面积30120亩。全村共有228户902人,森林覆盖率89%。近年来,该村逐步由农业、林果单一型产业向多层次、多链条产业发展,狍子、鹿、獭兔等农户庄园经济与农家乐、采摘节、生态观光等旅游产业互促共进;草业、杏核等贸易远近闻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