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综 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7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包钢:节本降耗制度化
本报记者 陈 力 通讯员 高爱云
包钢运输部的职工正在回收旧轨排。 杨 光摄

一个即将迎来60华诞的企业,一个爬坡过坎的企业——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从2010年至2013年打响了一轮又一轮节本降耗攻坚战,累计增效超百亿元。他们是如何做到的?记者近日来到包钢寻找答案。

记者来到包钢热电厂管网车间时,综合班班长李宝君和工友们正在将松动液喷在旧阀门的螺栓上。李宝君说,松动液完全渗入后,就可以用扳手卸下螺栓,用锉刀、砂纸一点点地打磨生锈的丝杆,直到恢复本来面目……大部分旧阀门经历解体、打磨、重新组装、打压试验、刷漆后,就可以再次“上岗”。这就是他们的日常工作之一。

“这些阀门扔了太浪费了,修一修还能用。仅我们1个车间,1年里就修复了100多个旧阀门,可节约材料成本20余万元。”李宝君说,“成本降下来了,单位的效益就会更好,我们的收入才更有保障。”朴实的话语道出的是包钢“个人收入与单位效益挂钩”的管理理念。正是这一理念,让包钢形成了职工人人争当节约能手的良好氛围,企业也从节本降耗中获得了新的动力。

今年2月,包钢集团又在此前“挂钩”管理法的基础上,全面推行了“内部模拟法人”运行机制和“产供销运研用”快速联动机制。总经理李春龙告诉记者,“‘挂钩’法虽然行之有效,但都是点对点的,无法形成规模效应。这两个新机制的核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利润为中心,以成本为主线,在企业内部模拟市场化运作,实现指标层层分解、责任层层落实。”

“两制”的效果究竟怎样?让事实来说话。

郝葆军是包钢无缝厂工具车间的一名工长。他在网上发现,工具车间使用的进口刀片价格远高于国产刀片价格,但性能相差无几。带着这个疑问,郝葆军充分利用起了自己作为企业“模拟法人”的权利,网上询价、购买样品试用、比较试验……经过多次测试,郝葆军最终选定了国内某品牌刀片作为替代产品。该刀片寿命是原进口刀片的3倍,价格却低了不少,使用后每个月可降低成本1000余元。

货比三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采购成本。如今,“市场”已不仅是挂在包钢职工嘴边的词汇,而成为每一个工友从自身挖潜,为企业节本降耗的行动。

先进的管理理念为包钢节本降耗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舞台。企业转炉煤气回收、自发电和煤气放散率等重要节能指标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如今,中国第一套兆瓦级“低温余热综合利用”项目已经在包钢薄板厂投入运行,这一全新项目可以将加热炉产出的烟气余热部分转化为电能,每年可节约近8000吨标准煤,节约各类费用500万元。

扫一扫,更多信息和体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