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吃糠咽菜,是否还要牢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恒言警句?不再缺衣少穿,是否还需感念一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的艰苦岁月?这些人们在生活中时常会遇到的困惑,归根结底是需要回答一个问题:日子好了,还要不要坚持节俭?
当前,社会物质条件相对改善、群众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与物质匮乏年代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人认为,日子好了,再强调节俭就是抠门、小气、惺惺作态;有的人认为好日子不是“省”出来的,而是“花”出来的;还有的人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要提倡超前消费、一步到位,甚至说奢侈浪费也是拉动内需。相比于困难年代,人们需要并且能够负担更为体面的生活,这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无可厚非,但体面生活并不意味着奢侈无罪、浪费有理,日子好了也要反对浪费,生活富足更要厉行节约。
应该看到,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正是人民群众在革命年代、建设时期、改革开放等不同历史阶段,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结果。经过几代人的积累和努力,我们的“家底”厚了、日子好了,这时候更不该、也不能将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忘掉、丢掉。更何况,我们的“家底”远没有厚到可以随意浪费的程度。我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资源能源短缺、环境压力凸显、贫困人口众多的情况下抓发展、搞建设,着实铺张不起,浪费不得。因此,不论是家庭生活,还是国家建设,都要在能省的地方省,才能将有限的财力和资源用在刀刃上,谋求更大的发展。
从更高层次上看,生活富足或是贫困,并不是坚持勤俭节约的先决条件。厉行节约不但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精神需求和实际需要,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价值标准和文明高度。对此,大家都应自觉践行、共同努力,选择健康的消费模式和文明的生活方式。
不论是苦日子,还是好日子,勤俭节约都是我们应该一以贯之的传统美德和精神财富。过去生产落后、条件艰苦,需要勤俭节约;现在经济发展、生活改善同样需要勤俭节约。大家都应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牢固树立节约意识,让勤俭节约贯穿到生产、生活、消费的各个方面,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