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西北部的禹城,有位老百姓熟知的广东人叫欧阳竹——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山东禹城综合试验站站长,来禹城已近30年。
曾经,盐碱、干旱、渍涝和风沙使禹城的土地十分“脆弱”。上世纪60年代,一批科技工作者陆续来到禹城,试图改变这块土地。
1986年,欧阳竹跟同事来到禹城状况最严重的一块盐碱地——北丘洼。“你们还是别来了,别把中科院的牌子给砸了。”当地人直摆手。欧阳竹和同事坚持来此,他们在北丘借了一个破房子,点上油灯,拾柴做饭,到村头的井里打水,很快落住了脚。
历经无数失败之后,欧阳竹和同事们终于研究出了通过浅群井强排强灌,加强作物根栖层土体脱盐,让地下咸水逐渐淡化的技术体系,再结合其他农业、水利措施,当年就让白花花的盐碱地上长出了庄稼,种植的小麦亩产500多斤。
通过深入研究,他们相继提出了“重盐碱地综合治理配套技术”,“种植业高产高效和农区畜牧业发展技术”,“四节”(节水、节能、节肥、节农药)“一网”(农业信息服务网)综合配套技术和模式等。在科技的耕耘下,曾经贫穷落后的禹城变成了现在粮食亩产连年过吨,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全面发展的沃土。
欧阳竹一直在想,怎样才能将禹城站的好技术为更多农民所用。他们创造了一种新的推广机制,那就是将优良品种、肥料及农机具进行技术优化和配套,借助合作社强大的销售网提供给农民。同时,欧阳竹带领同事们多方奔走协调,整合信息资源,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基层农户建立了信息化服务网络,让农业信息服务网络覆盖禹城。
近年来,欧阳竹带领团队研究利用土壤微生物改良调节土壤的技术方法。他们先是在东营市一个村进行重盐碱地改造试验,通过灌溉洗盐和施用ETS微生物土壤改良材料,让原本寸草不生的土地长出了棉花。接着又利用农户家的40亩盐碱地进行小麦种植试验,在从没有种植过小麦的盐碱地上获得了好收成。现在,这项技术已经成为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的核心技术之一。
他们又将这种土壤微生物调理技术推广到种植大棚蔬菜的农户。通过使用这种微生物材料,村民发现能使蔬菜增产20%,化肥使用量能减少三分之一,基本不用农药,而且能消除和防止重茬现象。
30年来,出生广东的欧阳竹说话已经听不出岭南口音,禹城土地上曾经的盐碱也已化作了他两鬓上的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