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7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企业敢于说真话
胡 旭

在一次座谈会上,有企业家表示,不愿意也不敢当着各部门领导们的面“乱说话”。在中央政府持续推动数轮行政审批权清理和下放之后,企业家仍有不敢“乱说话”的忌惮,足以表明简政放权依然任重道远。

不敢“说真话”的直接原因,显然是一些政府部门过于强势,让企业心生畏惧。或许某些部门能给企业设“卡”,市场主体必须付出成本才能获得相应的生产经营空间。企业不敢得罪,自然就“不敢乱说话”。目前,一些主管部门仍然有“婆婆心态”,什么都要管,觉得自己“管不到”就是失控,想方设法约束市场主体的行为。

正因为如此,这些部门面对市场主体时总摆出“居高临下”的态势。很多企业总有一种心存不满但又毫无办法的“无力感”,不指望“说真话”能改变什么,所以不愿讲真话。希望政府部门多些对市场主体和群众创造力的敬畏,尽快回归角色本位,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而不是把着权力不松手、抓住资源不放手,形成资源与权力相互强化的利益固化藩篱。

现实中,也有一类企业不说真话,但很擅长“说故事”。如遇到各级部门都会极力描述自己企业的产品如何技术独特、独步天下,特别是在招商引资中,更是用诱人的故事让部分官员心动,最终帮他们拿地、找银行贷款。企业“忽悠”某些部门,说到底还是为了得到更大的支持,看中的还是权力蛋糕上的“奶酪”,根源仍在于行政权力对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干预过多,掌控太多资源分配权。

李克强总理在强调切实取消不必要审批的同时,要求推进公平公正的监管执法,让市场主体敢说话、说真话。显然,只有走上“法治经济”的良性轨道,企业家敢不敢、愿不愿、说不说真话才不成为问题。

(原载于7月22日《安徽日报》,原题为《企业不愿“说真话”,后果是什么》,有删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